正文

挟天子以令诸侯(一)(1)

治国与治史 作者:唐晋


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站稳了脚跟之后,便开始了更进一步的行动,他以敏锐的政治嗅觉,迅速捕捉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并立刻采取行动,出乎寻常地走在了其他所有军阀的前面,显现出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的非凡能力。

奉天子迁都许昌

有了军事上的实力之后,曹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袁术部下陈相袁嗣投降曹操。二月,活动在汝南、颍川的黄巾余军首领刘辟、黄邵被曹操斩杀,另一首领何仪率众投降。因为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曹操被献帝拜为建德将军。六月,又升迁为镇东将军,封费亭侯。七月,曹操到洛阳护卫献帝,献帝给曹操“假节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等大权。所谓假节钺,是帝王赋予大臣生杀予夺权力的象征,凡拥有假节钺权力的大臣,可以代帝王行使权力。由此可见,曹操此时已经深得献帝信任,拥有了超过其他任何诸侯的权利和地位,曹操一生的政治鼎盛期由此开始。九月,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开始了东汉历史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最为特殊的时期。

关于迎献帝迁都许昌,实际上,当时有不少诸侯都有这种想法,但是都因顾虑过多、行动迟缓而失去了先机。曹操在决定迎献帝迁都许昌之后,其部下也有不少人有重重顾虑,犹豫不决,但谋士荀彧、程昱等详细分析了迎献帝迁都许昌的利弊,力劝曹操赶快行动,这才使曹操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

当时的献帝异常狼狈,被董卓、李傕等带来带去,由长安到洛阳,历尽艰辛,甚至连食物都难以为继。《献帝春秋》记载说:“献帝刚到洛阳的时候,宫殿已经被董卓烧毁,无处居住,只好住在中常侍赵忠的家。”

曹操将献帝迎接到许昌之后,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同时又封曹操为武平侯。曹操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当然,作为政治家的曹操,迎献帝迁都许昌是有重要的政治目的的,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政治地位。所以将献帝安定在许昌之后,曹操便开始了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行动。

首先,曹操从稳定政治秩序着手,重新恢复长期以来一直遭到破坏的汉朝宗庙社稷制度。这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前提,是让百姓摆脱战争阴影的重要手段,同时,不但是恢复朝廷的权威,更是恢复帝王的尊严。长时间的动乱,尤其是帝王任由军阀调遣,衣食无着,完全失去了一个帝王应有的高贵与安逸。所以,曹操树立了献帝的权威,也就意味着自己拥有了更高的权利。因为此时的献帝,已经完全受制于曹操了。曹操借天子之手号令四方,迅速在北方地区建立了稳固的政权,并利用许昌作为根据地,向各地方军阀展开作战。

其次,大兴屯田。曹操深知,无论军队还是百姓,都离不开弥足珍贵的粮食,所以,他接受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让枣祗、任峻等率领民众和军队在许昌周围广开屯田。战争是残酷的,而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更是影响深远的,部队严重缺粮,饥饿的时候就到处抢掠,吃饱了则将多余的粮食随处扔掉,毫不珍惜。所以,军队因缺少粮食不战自败者不可胜数。当年袁绍在河北的时候,部队因无粮食不得不采桑椹食用,而袁术在江淮间也不得不取蒲蠃为食。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现象。曹操深知粮食的重要,他说:“安定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强兵足食,当年秦国就是把粮食放在首位才能够兼并天下的,而汉武帝也是因为采取屯田制而平定了西域,这是过去朝代中总结出来的最好的办法。”

有了这种没有粮食的教训和开荒屯田的思想,曹操下决心广开田地,结果,当年就得到谷物百万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更好地开垦田地,发展农业生产,曹操还下令州郡设置田官,目的是用于征收、囤积粮食。所以,曹操在以后的征战中,免除了运送粮食的劳累,为取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在刚刚控制国家政权的时候,就首先想到屯田,发展农业,这是一种具有长远目光的做法,在历代帝王中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抓大放小,以柔克刚。这是曹操根据政治需要而采取的灵活的政治手段。曹操深知,自己虽然将献帝迎奉到许昌,但各路军阀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在还没有实力剿灭所有军阀的时候,还是应该采取灵活的手段对付各路豪强。建安元年十月,献帝拜袁绍为太尉,但袁绍不愿在曹操之下为官,怒气冲冲地说:“曹操多次濒临死亡,是我救了他,现在背信弃义,要挟持天子来命令我吗?”所以拒绝任职。曹操看到这种情况后,就把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献帝又拜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当时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曹操并非拿他毫无办法,只是不想与其争斗,因小失大。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曹操这种抓大放小、以柔克刚的做法还是非常正确的。

惜英雄放虎归山

吕布被曹操打败后,向东攻袭下邳,赶走了刘备,无奈,刘备只好投靠曹操,曹操任命他为豫州牧。这时,程昱、郭嘉等人都看出了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将来会成为自己的绊脚石,建议曹操早早除掉刘备。程昱说:“刘备有雄才大略而且深得民心,最终不会为人下之人,不如早早想办法杀掉他,否则会后患无穷。”郭嘉也说:“刘备有远大志向和非凡才华,深得众人拥戴。再加上张飞、关羽,都是万人之敌的英雄,对刘备都是万死不辞的。我看刘备最终会成为盖世英雄的,他的想法难以预测。古人有句话叫做‘一日纵敌,数世之患’,我们应该早做考虑。”但当时曹操正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招募天下英雄以显示自己的忠诚和信用,所以没有采纳程昱、郭嘉的计策。这时,曹操又命令刘备进击袁术,郭嘉与程昱都感到事态严重,再一次劝曹操说:“如果把刘备放走,大的变故就会起来了。”不过说话不及,刘备已经离开曹操而去,并率兵反叛曹操,曹操后悔没有采用程昱和郭嘉的建议。

不过关于建议曹操是杀掉刘备还是任用刘备,也有另一种说法,《魏书》就记载了郭嘉与此完全不同的意见。《魏书》说:有人建议除掉刘备,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说:“我也听说了,但是,您率领义军为百姓清除暴虐,倡导忠诚信誉,由此招来英雄豪杰,所担心的是英雄不来,现在刘备有英雄之名,因为困窘来投靠我们,我们要是把他杀了,就会落下残害贤良的名声,那么有志之士、有才能之人就会对我们产生怀疑之心,另择新主,您还再和谁一起平定天下呢?所以,除掉一个有妨碍的人,但却遏制了全天下人对我们的愿望,这是事关安危的大事,不可不小心谨慎。”曹操听后笑着回答:“你的想法和我一样。”

不管历史怎样记载,应该说,刘备投靠曹操是英雄聚首,但是,客观地说,从曹操统一天下的立场和后来的历史发展实际情况来看,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俗话说,天无二日,假若曹操当时把刘备杀了,那么历史可能将重新改写。不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个人对历史的影响是有限的,是历史造就英雄,而不是英雄改写历史,也就是说,曹操希望的统一全国的大业未达目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因为当时曹操没有杀死刘备,假如曹操真的杀了刘备,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刘备出来。所以,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固有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具体来看,曹操之所以没有杀掉刘备,可能有如下3个原因:

第一,虽说刘备是英雄,但是,曹操未必就看得出是将来和自己鼎足而三的敌人。后人回头看历史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历史人物身处现实之中,要想客观、准确地判断事物的发展,尤其是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将来,是非常困难的,要在众说纷纭中下决心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做更加困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