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革命立国战略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新中国的第一阶段,人们今天习惯地称其为“毛泽东时代”,其时间跨度为1949年新中国建立至1977年“文革”结束,历时约28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终结了中国近代百年忧患而屈辱的历史,开启了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国从此进入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振兴中华、复兴图强为宗旨的第一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在这个历史阶段的首要战略,就是开启新中国的立国大业,并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方式向前迈进。因此,就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质而言,是承接近代中国数代革命者前赴后继不断追求的民族使命和社会责任,虽然此后所开启的振兴之路,无论是“主题确立”还是“发展模式”都具有了全新的“社会主义革命色彩”,但依然与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传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延续,是中华民族再度崛起、重新图强征途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一战略的时代特征
清晰描述中国第一战略为“革命立国时代”,主要基于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时代特征,其一是该时代赋予它的首要历史任务: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转变为独立自主自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创立并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即实现通常所说的新旧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跨越;其二是该时代为实现这一历史任务所采取的主要手段: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方式,推进和完成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这两大时代基本特征,源于当时的新中国内忧外患的客观环境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始终萦绕着的“政权忧患意识”等主观认识,真实反映了中国第一阶段的全貌,所以今天重新反思与解读这一阶段的战略时,也必须由此出发。
新中国诞生初期,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包围,国民党旧政权残余势力的威胁与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等十分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严重危及着新生政权。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外部敌人频繁颠覆活动面前“如何创立和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并顺利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平稳过渡。
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刚刚夺取政权后必须解决的首要任务--政权政治。在此严酷的现实环境中,党所开展的一切工作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方面的各项工作都无一例外地必须围绕着“巩固政权”这一核心展开。客观地讲,在共和国初创时期即“过渡时期”,因国际国内形势所迫,党在全国范围先后开展的“土改、镇反、三反、五反”和对“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政权而言是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正是这一系列的社会革命与改造运动,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并为国家能顺利地转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创造了必要条件。
然而,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及此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先后发生的捷克、匈牙利等事件,使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结束后的五十年代末,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未能及时认识和把握“过渡时期”结束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转换,把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适时地转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相反却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做出了更为严峻的判断,甚至加深了对如何长期保持共和国政权的纯洁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性担忧,致使在随后的岁月中长时期保持着对“政权忧患”的超高度警觉和担心,促使党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路线继续围绕阶级斗争的核心要求展开。而且对政权的忧虑,由对外部的、公开的敌人对政权的威胁转向了对内部尤其是党内的担忧。当时很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即反映了当时党对政权担忧而开展斗争的新指向。由此,在毛泽东领导下,依循“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政策指引,先后开展了反右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导致因政权的忧患意识而产生的统领整个时代的“政权政治”任务长时间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贯穿始终的工作重点与核心命题,“阶级斗争运动”成了解决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所发生的一切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手段。
今天看来,这一系列政治运动虽然反复出现甚至发生扩大化的现象,在“文革”中还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大动乱,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也正是借助这些运动,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了新中国的第一次社会转型,成功完成了新旧政权的全面更替,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未来长期的稳定发展创建和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一时期,在毛泽东领导下,凭借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运用革命的专政手段对一切反政权势力实施了坚决的斗争,在极短的时期内建立起了真正独立自主的共和国政权并使之得到了巩固。同时,也为了这一任务与目标的实现,中国逐渐形成并建构起了以“政权政治”为核心的国家管理模式与体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