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讲话这样解释执政为民:“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坚决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定。”胡锦涛的话,令人有历史联想中的“似曾相识”之感,《管子·经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这是胡锦涛对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由封闭环境下搞建设到开放环境下搞改革,由一部分先富了起来到要走向全面富裕过程中的经验概括,集中反映了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权力观念、情感操持和利益趋向上的民众特色,站在历史的高度告诫中共党员及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人民群众。相对于一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胡锦涛提出了新时期共产党所要面对的民权、民族和民生问题。
胡锦涛在中共建党82周年纪念日发表的讲话,也引起西方媒体的广泛关注。很多的评论家注意到,在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的矛盾中,胡锦涛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出“新三民主义”极具新意,显示了中共新一代领导要把中国脱离群众及腐败的官僚机构置于人民更大的监督之下的愿望。上任不到一年,一系列对“非典”疫情的处理以及强调宪法的最高权威等言行,赢得了中国民众和观察人士的好评。
“以人为本”,奠定执政党的社会基础
胡锦涛以“民”为主的“七一”讲话,令遭遇“非典”劫难后的中国百姓深受鼓舞,也奠定了中国未来改革开放“以民为本”的基调。“讲话”中没有继续高谈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告示全党和全世界,中国共产党历来以为广大百姓谋福祉作为最大的政治,民心才是执政党的基础。
“新三民主义”,吸纳中国古代的民本观,有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让民众获取施政的利益(义以生利)、改善生活(利以丰民)。这是执政观的更新。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被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拉开了建设中国的序幕,民族复兴的大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到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国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改革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进入了“小康社会”。在此基础上,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研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和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改革开放25年,中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家资源向一部分人倾斜,提供的政策也是部分人得益较多,农村和城镇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更为重要和艰辛的任务,是要拉开走向全面富裕、创造社会整体发展的序幕。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五个统筹即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发展时期的新要求、新目标:改革发展不仅要讲效率,也要注重公平;改革发展不能仅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发展要讲科学;改革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关注经济发展与社会、自然的协调等,这是对25年改革开放中的不足进行补课和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