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汉六年十二月分封了十位列侯后,刘邦在正月又一口气封了十九位列侯。这次分封的列侯之中,有两位常常被史书对举并称。譬如《史记》中写道,“绛灌等”人在刘邦面前称陈平“盗嫂受金”,在“绛灌”之后用了一个“等”字,可见诬陷陈平的还有其他人。其他人只是一笔带过,只有“绛灌”两人很是明确。那么,这里的“绛灌”指的是哪两位列侯呢?为什么史书会对这两位列侯如此“礼遇”呢?
他办事我放心
这里所说的“绛灌”,一位是绛侯周勃,一位是颍阴侯灌婴。《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都沿用了西汉时期对他们最流行的称呼,把两人合称为“绛灌”。
我们先说绛侯周勃。
周勃的祖籍并不是沛县,但是他本人出生在那里,跟刘邦也算是半个老乡。别看只是半个老乡,关键时刻它的作用就大了。刘邦有严重的“故乡情结”,所以汉军中沛县籍的元老在高帝早期的“封赏列侯”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首封的十侯之中就有五位是沛县人。在后来的第二次分封中,周勃的沛县籍可是让他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周勃这个人跟别人有点不一样,他有三大本领:一是编织芦席苇箔,这是他的主要谋生手段;二是吹箫,常给办丧事的人家吹箫赚点外快;三是在预备役军中善拉强弓(材官引强),这对他日后平稳的军中仕途有很大的作用。
周勃是典型的武夫,虽然为人憨厚刚直、不善言辞,但缺少文化修养,还有点看不起文人。每次与文人议事,他都是先一屁股坐到尊位上,然后再一顿训斥,最后急不可耐地嚷嚷说:有什么话快说!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周勃应该算是一个情商很低的武夫。即便如此,刘邦仍然很看重他,认为他是可以嘱托大事的人(高帝以为可属大事)。
周勃追随刘邦东征西讨,战功赫赫。从沛县起兵反秦,艰难转战,胜败交错,跟随刘邦一直打到关中;楚汉战争期间,平定三秦、巩固关中、打败项羽……几乎每一场重要的战役都能见到周勃身影,他是除韩信、彭越、黥布之外的二线功臣。刘邦称帝后,异姓诸侯王纷纷叛乱,周勃是他平定各地叛乱的得力悍将。尤其是平定燕王卢绾叛乱的时候,周勃作为樊哙的替补临危受命、出任统帅,最终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任务,虽然返朝复命时刘邦已经病逝,但这恰恰是周勃人生中最得意的一段时间。他得意什么呢?当然是得意刘邦对他异乎寻常的信任。
刘邦临终之际和吕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对话的主题就是相国的人选。吕后问:萧相国如果过世,让谁来继任呢?刘邦答:曹参可以。吕后又问:那接下来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鲠直莽撞,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聪明过人,但难以独当一面。周勃没什么文化,但为人忠诚重情重义,是安定刘氏江山的可靠人选,可任命为太尉。吕后继续问:这几位之后可以用谁?刘邦说:此后的事你就不用知道啦(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吕后连问了三任相国人选,刘邦回答了两任,其中涉及到周勃的话一共有三句:“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这三句话是刘邦对周勃的总体评价,而“可令为太尉”更是指明让周勃掌管兵权,表现出对他的绝对信任。
高帝下世后的十五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七年,惠帝执政,但实权都在吕后的掌握中。这个时期,因为是自己的独子刘盈坐着皇帝的宝座,吕后的心态还比较正常。此后八年,虽然有前、后少帝相继在位,但吕后的心理还是迅速走向失衡。越是接近生命的终点,越是焦虑不安。终于,吕后公然违抗刘邦的“白马盟誓”,大封诸吕为王,连续杀戳三位皇子,大大激化了吕氏外戚派与皇族派、功臣派的矛盾。吕后下世后两个月,周勃、陈平、灌婴等人联手诛灭吕氏全族。周勃确实安定了刘氏江山,应验了高帝刘邦“安刘氏者必勃也”的临终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