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档名为《世界各地》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这个窗口看到了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欣赏到了来自地球各个角落的风土人情。每逢周末,成千上万的观众便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跟随着主持人靳羽西的脚步去探寻这世界的丰富和奇妙。在一定程度上说,作为一名沟通中西方的美籍华人,靳羽西不仅为中国人推开了看世界的第一扇窗子,也推动了西方人重新认识中国的脚步。但是,当时的观众或许都没想到:这个知性大方、高贵优雅的女性还将成为日后中国时尚领域的权威,她的“羽西”品牌化妆品更是尽人皆知。她对美丽和品位的认识大大开阔了当代中国人的视野,她对礼仪和中西文化的熟稔更是启蒙了封闭已久的中国人。也难怪有国外刊物如此评价她:“靳羽西‘改变了中国人的形象’”。
羽西看世界
靳羽西出生在广西桂林,父亲靳永年是中国著名的“岭南派”画家。靳羽西三岁就随着全家定居香港,四岁开始学习芭蕾和钢琴,那时她就显露出在艺术上的才华。她在音乐上的天赋给人留下了尤其深刻的印象。有许多年,靳羽西每天都从早到晚苦练八个小时的钢琴。16岁时,靳羽西到了美国,先后在夏威夷和杨伯翰大学深造。大学时,靳羽西在美国大学生选美中夺得“中国水仙花公主”的桂冠。大学毕业时她拿到两个学位:音乐和政治,后来又获得了音乐硕士学位。但父亲对她说:“你要做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人,而不是第二个。没有人记得住第二个人的名字。”这条家训融进了她的血液中,使她的性格里充满了冒险精神,也使她在自己走过的路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第一”。
大学毕业后,年轻的靳羽西毅然放弃了曾经为之付出很多心血的音乐,而选择了到香港的酒店做公关。经商期间,她跑过了世界很多地方,她发现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对东方尤其对古老的中国很不解,甚至有许多误解。她常常与他们争辩,说得口干舌燥,但对方还是不理解。靳羽西因此作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的重大决定,“我认为我绝不可能成为鲁宾斯坦第二。既然你无法成为最好的,为什么还要去做它呢?”从此,羽西将她的精力集中到另一件她热爱的事情上,就是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
1973年,靳羽西与妹妹羽珊移居纽约,创办了一家贸易进出口公司,从事亚洲和中国的进出口生意,但生意并不是很成功。当时,她还主动在曼哈顿当地一家有线电视台主持中英文电视节目。也是在那里,靳羽西很快就意识到了电视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凭借这种能量,她认为自己可以在东西方文化,以及在双方的理解差异这一鸿沟之上架起一座桥梁。由此,她萌发了创办一档叫《看东方》系列电视节目的想法。
羽西的高远志向遇到了不少泼冷水的人。对于她这种“奇怪”的念头,亲朋好友没有几个是赞成的,其中包括了她最亲爱的妈妈。看着靳羽西为了这个节目累死累活的样子,大家都说她自讨苦吃,做的是费力不讨好的事,说她不懂得生活。但倔强的靳羽西却认为要创大业,就要下决心做出大的牺牲。
1978年,靳羽西电视制作公司制作出了第一期《看东方》。《看东方》系列电视节目每次60分钟,主要介绍东方人文社会、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内容包罗万象,形式生动活泼。但由于开始时企业界对她能否成功没有把握,她既拿不到广告,也得不到赞助。她用尽了多年的积蓄,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靳羽西是个理想主义者,又是个实干家,她信奉“我想拿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我就要用我的生命去干”!她事无巨细样样亲自过问,每天呕心沥血地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硬是挺了过来。
这个节目向对东方感兴趣的美国观众介绍东方文化和风俗,羽西鲜明的个性给这个内容翔实的节目注入了许多活力,使得这个系列片在评论界好评如潮,而且还赢得了不少奖项。《看东方》节目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娱乐界掀起了对东方文化关注的热潮,竟然通过1200个电视频道连续播放达5年之久。很少有人能在东西方之间架起桥梁,但靳羽西却能够做到,而且做得优美、聪明、优雅。当时,《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很少有人能够把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融为一体,而靳羽西小姐却凭着她的智慧和风度做到了。”著名评论员迈克?华莱士说,靳羽西的《看东方》系列片“给有线电视带来了从未有过的荣誉”。
但荣誉还不仅仅是这一次。
1984年,在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典还有3天的时候,因为靳羽西对中西文化间的熟稔,美国公众电视网的制片人找到了羽西,并对她说:“羽西,我到现在才发现卫星传送过来的阅兵庆典中没有一句英文,我们无法转播。你能不能做我们的主持?”但那时候的真实情况是,靳羽西对普通话连听都听不懂,更不要说讲了。可想而知,在仅有的两三天时间里,羽西为准备工作付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努力。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盛大阅兵庆典里,羽西出色地把庆典的详细情况进行了精彩的解说,把一个具体生动的中国展示给了美国观众,使美国第一次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影响很大。她也一夜之间成为美国人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