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尔·杨绵绵:做一个细节质量“强硬者”(1)

女性主宰的世界:最有权力的中国女人 作者:穿裤子的云


在海尔的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不能忽略。作为张瑞敏的得力助手,她为海尔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从海尔濒临倒闭到成长为世界一流的家电品牌,她都功不可没;在海尔的模式管理以及企业文化构建和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上,她是先行者与创新者。虽然把海尔推到了世界家电产业的前台,但她却退在聚光灯的后面,仅把自己当成一个最普通的参与者。她就是海尔副总裁——杨绵绵。作为海尔这个国内最大的家电企业集团的“大管家”,作为张瑞敏的战略最坚定的拥护者和执行者,杨绵绵在海尔默默耕耘了20多年。

结缘海尔

1963年于山东工学院毕业后,这位出生于上海的22岁女大学生并没有回到上海,而是先在当地做了一名教师,后来进了工厂。去海尔之前,杨绵绵在一家机关单位的引进办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1982年,杨绵绵被调到青岛家电公司工作,任引进项目办公室主任。就在青岛家电公司,杨绵绵认识了张瑞敏,从此踏上了新的事业征程。

杨绵绵和海尔的缘分始于1984年,张瑞敏时任家电公司副经理。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了全国,当时所有企业都急切地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引进的项目来救活企业。令杨绵绵失望的是,家电公司在费尽周折后,等了两年却一个项目也没争取到。1984年,一家名叫“利勃海尔”的德国公司来到中国并带来一个冰箱制造项目,青岛家电公司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项目,于是毫不犹豫地去争取。引进项目的审批手续要到北京去办,张瑞敏进京时正值严冬,火车上人员拥挤,张瑞敏买到的又是站票,为了保存体力,他就带着马扎上车。因为经费的问题,张瑞敏到北京后的生活开支非常拮据,饿了只能在路边买点花生米什么的充饥,渴了也不敢买水……每每谈及张瑞敏是如何争取到这个项目时,杨绵绵总是神情庄重,充满敬意。项目跑下来了,为了兑现当时给有关部门的“一定能做好”的承诺,张瑞敏亲自来操作这个项目。至此,海尔的雏形初现。

张瑞敏亲自操刀这个项目后,力邀杨绵绵加入。许多年后,张瑞敏在谈起为何要邀请杨绵绵加入时说:“当年力邀杨总裁一同创业,就是觉得她和别人不同。在她的同龄人利用上班时间买菜、织衣、洗衣服的时候,她在认真地读书学习。”今天看来,当年的这种印象也许是朴素和直观的,却由此拉开了中国商业上一段传奇的搭档“神话”,也创造了一个优秀女性的商业传奇。

而杨绵绵在许多年后则说:“给张瑞敏做助手是我的机遇,跟他干,敢想事,能干事,能成事。”当初张瑞敏力邀杨绵绵加入时,她不是没有顾虑,她也曾害怕进了企业也许就是下了“地狱”,没有了铁饭碗,回不了头了。然而即使心有不甘,却无法拒绝张瑞敏的诚恳相邀,她最终还是和张瑞敏站在了一起,一干就是20多年。

初入家电行业,外行的杨绵绵对冰箱制造一头雾水。无奈之下,细心爱学习的她就去各个图书馆找冰箱制造的相关专业书,开始了冰箱制造业艰难的启蒙之旅。为了向专家请教冰箱制造的原理,杨绵绵千里迢迢从山东跑到上海,让专家从头到尾为她讲解一遍冰箱的制造过程。为了更详细清楚地研究冰箱的生产和制作,杨绵绵还派了一个技术部门到北京雪花冰箱厂去参观学习,根据带回的零部件,自己画出图纸,再用专家教的“土办法”摸索着开始了冰箱的研究。这种努力学习和对创新的执著追求现在已被海尔视为取胜的法宝。创业初期的艰难使得杨绵绵认为,张瑞敏最多也就干两年,他回去了,自己也就回去了。让杨绵绵想不到的是,自己竟然可以跟着海尔一起走过20多年。当初大家只是为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想法——造出冰箱,促成引进项目,20多年后,却成就了大事业。然而,海尔的成功并不是信手拈来的,海尔的成功除了努力、创新和迎难而上,还有他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质量的重要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