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尔·杨绵绵:做一个细节质量“强硬者”(2)

女性主宰的世界:最有权力的中国女人 作者:穿裤子的云


一根头发丝引发的质量问题

1984年,在尚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氛围的大背景下,张瑞敏和与他一起的早期创业者们率先举起了质量大旗,鲜明地提出实施名牌战略,并将其作为海尔创业时期的最大目标和企业长期生存发展的前提,而被委以重任主抓质量工作的杨绵绵,则成了这一战略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

1985年,海尔出现了著名的“砸冰箱”事件,杨绵绵和张瑞敏毫不犹豫地扣掉了自己当月的工资。自那以后,杨绵绵的质量管理神经就紧绷了20多年。后来这一事件不仅成为海尔发展史上的经典一幕,也进入了众多国际著名商学院的MBA案例库。作为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重要镜头,杨绵绵无疑是当时的主要导演者之一,她用一把有形的锤子,砸醒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质量意识,第一次在中国企业的员工中树立起争创一流的观念。

从最初的直接贯彻张瑞敏的管理指示开始,杨绵绵也逐渐地关注起了细节。在创业的初期,杨绵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细心观察着这个企业的成长,她对所有的环节都了如指掌,毫不起眼的小细节和重要的基础质量工作在她那里都是影响一个企业成长壮大的重要因素。

有一则关于杨绵绵关注细节,注重质量的小故事:一次,杨绵绵在分厂检查质量工作,在一台冰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根头发丝,她立即召开全体相关人员会议。有的职工说,一根头发丝不会影响冰箱的质量,拿掉就是了,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但杨绵绵斩钉截铁地告诉在场的干部职工:“抓质量就是要连一根头发丝也不放过!”

“一根头发丝”引发的严抓质量概念在海尔员工心里深深地植根。没有对一根头发丝的注意,没有对极小细节的注意,就不会有海尔的品牌力量和品牌价值。

如果说张瑞敏是海尔的船长,那杨绵绵就是海尔的舵手。在海尔的创业史上,张瑞敏更像是一个管理理念的创造者、创新者,杨绵绵则更像一个“布道者”,是她将张瑞敏的管理理念毫无偏差地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曾经有人说:“没有杨绵绵对张瑞敏管理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坚决执行,海尔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

在中国制造业的地图上,对质量的清晰定位无疑会增加企业竞争的砝码,海尔无疑就是此理念的最大受益者。1988年,是海尔创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仅仅艰苦创业了四年后,海尔冰箱就获得了中国家电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国优金牌。1991年海尔又获得了“全国首届十大驰名商标”的称号。2001年海尔品牌价值评估为436亿元,是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如今,海尔已成为世界企业高质量的品牌形象。

而在2002年,海尔又向国际质量管理目标发力——进行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在当时的中国企业里,还没有任何一家进行过这项认证,杨绵绵把眼光放在了这个被称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通行证的质量体系认证,亲自挑起了这个史无前例的工作。

学习,是杨绵绵永远走在别人前面的秘密武器。就像当初初涉冰箱制造业,对此一无所知一样,杨绵绵对质量体系认证也没有任何概念。发展了十多年的海尔,已经让杨绵绵的身份地位大不同于以往,这个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放下身段,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走访,发现问题,讨论研究……在一次次的推倒重来后,杨绵绵终于以一种韧劲完成了认证的前期准备工作。辛勤劳动也换来了回报,当苛刻的认证组完成全部审核,并当场宣布海尔以较高的分数在中国家电行业第一个通过ISO9001认证时,激动的杨绵绵再也抑制不住成功的喜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杨绵绵说,其实这所有的努力,都是因为自己在德国的一次培训中,深刻理解了做企业时应该认真扮演好每一个重要角色。每每回忆起那个时刻,她都感慨地说:“我在利勃海尔看到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就欣赏一下。他的动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之后,他就在这个机器周围一通忙活儿,让下一个干得更好。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这个工人让我感动了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从认真做事开始。”

她就靠着这种几近偏执的做法,逐渐成了海尔企业文化的一个核心原子。

作为一位女性,杨绵绵有着女性独有的细心和超乎女性的毅力。与杨绵绵并肩作战20多年,张瑞敏在任何场合提起杨绵绵时,都毫不吝啬地加以溢美之词。张瑞敏把杨绵绵的精神概括为两点:胸怀宽广,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风亮节与志向;始终不懈的创新精神。

杨绵绵无论是参加洽谈会还是参加海尔的其他活动,都会在紧张的行程中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当场解决。杨绵绵解释说:“只有到现场才能发现问题,正因为商家对海尔产品很重视,所以我们更应该而且必须把工作做得更好!”“我在海尔工作了这么多年,自己的喜怒哀乐早已和海尔融为一体。海尔像我的一个孩子,看着它长大。听到人们说海尔好,海尔的产品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益处时,我就感到特别开心;当听到人们说海尔不好时,我会很苦恼。”说者动心,听者动容。

有了热爱就有了动力,就有持续发展的精神依靠,而对海尔不断创新的追求更是一个女性领导者在风云变化的市场上作出的准确断定。

1991年,成功实施了名牌战略的海尔,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进行品牌与规模的扩张。在海尔集团“联合舰队”的思路和“兼并、盘活”战略中,低成本扩张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其中的核心战役,而杨绵绵正是这一战役的前沿指挥者。1998年以后,海尔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海尔国际化战略正式实施,而杨绵绵主持搭建的海尔电子商务平台,成为海尔国际化战略的基础。这一平台提供的模块化设计平台,创造了满足个性化需求的B2B2C全新营销模式。这一模式,为海尔迅速适应网络化时代、不断创造个性化市场提供了先机。在这个基础上,杨绵绵又在海尔内部积极推行“市场链”,建立索酬、索赔、跳闸即SST市场链模式,从而在海尔实现了零缺陷、零距离、零营运资本。海尔《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特等奖,并被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做成案例,进入欧洲管理案例库。

以市场链为纽带的流程再造,这是海尔的又一次革命,而杨绵绵自然又充当着“革命者”的角色。在这次脱胎换骨式的革命中,杨绵绵再次显示了与她的名字截然相反的风采——大刀阔斧、敢于碰硬、百折不挠。

杨绵绵毫无争辩地充当起了海尔的变革者。改革和创新带来的是企业的新生,最重要的是赢得世界的认可。

如今,海尔不但拥有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还利用已形成的门类齐全、规模效应的优势实现从整机制造到专业零部件、新型原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软件开发的垂直纵深发展。在零部件、新材料和机器人等领域,海尔都已达到世界级水平,这不但保障了海尔的世界级制造水平,还成为海尔新的增长点,除为海尔服务外,还为通用、丰田、福特等世界级企业提供解决方案。随着海尔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美誉提升,海尔品牌在全球市场运营中的地位也日益彰显。

在从海尔国际化到国际化海尔的冲刺历程中,杨绵绵坚持走出国门创名牌的思想,坚持“先难后易”战略,推动海尔的产品陆续进入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市场,并于1999年建立了美国海尔工业园。目前,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形成了一个拥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0个的庞大海尔王国。

海尔集团是目前为止中国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高、发展规模最大的家电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关键是靠自主创新,并且是独到的、差异化的、快速的创新,这也给中国企业提供了方向和动力,而这创新背后站着的人就是杨绵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