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地方就有人生
追寻自己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用心去做,随心所欲。
--李开复语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开复非常喜欢这句话,他在给大学生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让兴趣指引你们前进的方向。”鼓励学生追寻自己的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具有重大的影响。
李开复讲述自己从进入小学,到出国留学,大学里选择计算机专业,到离开苹果,离开微软,离开Google,在面对这些选择的时候,他自始至终都坚持这样的人生信条--追寻自己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用心去做,随心所欲。
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李开复一直认为自己喜欢法律,希望将来做一名律师。由于哥伦比亚大学新生入学时,没有规定专业,学生可以表明自己的大概意向,因此李开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政治科学”。但是,上了几门课后,他就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于是和家人商量转系的事情。
之后学校安排李开复进入一个“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伦比亚大所有的数学“尖子生”,一个班只有7个人。大家在一起学习微积分特别理论,但很快李开复就发现自己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了“最差的”。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当他与那些真正的“数学天才”交手时,才看到了差距。他不但技不如人,就连问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因为他害怕大家看出他这个“全州冠军”的真实水平。
渐渐地,李开复的数学成绩越来越落后。当他上完那门课后,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对它痴迷,但他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李开复羡慕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最爱;另一方面,李开复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没有因为数学的“美”而痴迷。
在失去了政治科学、数学后,李开复的未来之路将通往何方呢?好在他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选择,那就是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计算机专业。
回忆当时换专业时的想法,李开复说:“当时,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律系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兴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是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如果将来做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于是李开复放弃了政治科学,放弃了之前的“律师梦”放弃了数学专业,转而开始学习计算机科学。
为什么要选计算机专业呢?因为在高中时,李开复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个周末,他写了一个程序,让计算机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计算的结果打印出来。李开复写完程序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才知道那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个解。因此,程序一直在运行,计算机一直在打印,一箱打印纸全部用光了。
在那之后,李开复一直对计算机充满兴趣。在大一时,他为自己不用打卡就能使用计算机而感到惊讶,而令他更惊讶的是,那么好玩的东西还可以作为一个专业来学习。于是,李开复选修了一门计算机编程课,并对那些充满魔力的语言无比好奇。
几个月下来,李开复发现自己在计算机方面有相当的天赋,而且远远超过他的数学天赋。他和同学们一起做编程时,同学们还在画flowchart(流程图),他就已经完成了所有的题目。考试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早交卷。他发现自己不用特别准备,就可以得高分,同学们说他是“计算机天才”。
通过学习计算机,李开复还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而他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是他一生的意义所在。
在这之后,李开复每天都盼望着晚上去电脑室。每天晚上,他都能在电脑室里享受快乐,经常稍不留意就在那里待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自然要逃课了。在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和表现给了李开复强烈的自信,也给了他对这个专业的向往和热情。
在兴趣的指引下,李开复在计算机方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他的自信心越来越强。因为有学习的热情,他的计算机知识学得非常扎实,这为他后来顺利进入苹果、微软、Google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在计算机行业取得成就作好了充分准备。
从李开复的大学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之所以对计算机知识有那么强烈的学习欲望,是因为他对计算机科学充满了兴趣。有了兴趣,才会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才会专注地投入,也才会学有所成。
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固然有很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止一条,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内心的兴趣,会引领着你走向人生的顶点。因此,年轻人应该相信兴趣是人生的导师,它可以让你充满学习的热情,还能指引你走向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