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爱”不是凭感觉,而是靠发展

照亮年轻的路:李开复给年轻人的人生课 作者:郑光辉


“爱”不是凭感觉,而是靠发展

找到兴趣的最佳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尽可能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有机会去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发现你的最爱。

--李开复语录

李开复多次收到大学生的来信,很多学生在来信中表示:在学校无所事事,找不到学习的兴趣。对此,李开复说:“找到兴趣的最佳方法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尽可能接触众多的领域。唯有接触你才有机会去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发现你的最爱,这正是大学可以提供的独一无二的机遇。”

他建议大学生把握在校时间,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通过图书馆、旁听、网络、讲座、打工、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等方式接触不同的领域、工作、专家,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去发掘自己的兴趣。

李开复之所以这样建议,与他自己的成长历程关系很大。当初,如果他只是乖乖地去上法律课,不去尝试旁听计算机课、不去计算机中心打工、不去找计算机系的助教切磋,是绝对不可能发掘出自己对计算机的强烈兴趣的。在多方面尝试的过程中,李开复的视野得到了开拓,收获了不少教益。因此,他建议大学生和年轻人:“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

当年李开复进入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选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要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李开复才幸运地碰到了他的恩师--罗迪教授,从而选择了他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

在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里,李开复说他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过:“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他希望广大学生尽力开拓视野,这样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更重要的是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事实证明,李开复的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可以从一些伟人身上找到例证。比如,希尔顿曾经说过,他花了32年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长处,在人生职业的开始,他不过是个小职员,但是他认为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华盛顿起初也只是一个验货员,但是通过不断尝试,不断学习,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最后获得了成功;毛姆提笔写作前读的是医学,但他最终找到了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事业,从而走向成功。他们成功的轨迹不一样,但是有共同的特点--在广泛尝试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然后发挥兴趣,走向成功。

所以,年轻人不能因为外在的原因被纳入一条固定的轨道,失掉应当属于自己的天地。也不能因为暂时不知道自己的长处而犹豫不决,而要勇敢地开拓。通过多方面尝试,你会发现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到底能干什么。

现在很多年轻的学生在发掘兴趣方面有一个误区,他们常常把社会、家人、朋友认可和看重的事当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认为那就是自己的兴趣。对此李开复表示,选择兴趣要客观,不能轻易被他人左右,不能认为那些有趣的、但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是自己的兴趣,而需要充分体验,这样才能知道那到底是兴趣还是憧憬。

李开复还举例说:“兴趣不一定就能够当做职业,喜欢玩网络游戏不代表你会喜欢或有天赋来开发网络游戏。有兴趣也不代表你有天赋,不过可以尽量寻找天赋和兴趣的结合点,譬如你在数学方面有天赋但同时也喜欢计算机,那么可以从事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

当你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这件事上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这件事情充满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这时候,你不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你将非常容易取得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事半功倍,成功的可能性会高得多。虽然你能靠自己的资质或才华把一件你不感兴趣的事情做好,但是你很难将自己最大的潜能释放出来。因此,每个年轻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并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