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被别人喜爱,关怀对方比引起对方的注意更重要。这时就用得上“恭”字诀了。“恭”不但对着所求的人,还对着所求之人的亲朋好友。记得戴尔?卡耐基说过:“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只要我们真心地关怀别人,多忙的人也会抽空来帮助我们。”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但现在的社会里,许多人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却在相反的道路上拼命地努力,这种人眼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无时无刻不关心着自己的利益,这样即使下再多的工夫,也是徒劳,利益非但没有争到,反而处处遭到反对。
和珅在这一方面的确比一般人更聪明一步,他发自真心地爱戴乾隆皇帝,关怀乾隆皇帝,把乾隆看得比自己亲人还亲,每天周到照顾,恭亲服侍,使得乾隆帝与他的感情胜过了父子,乾隆终生视其为最可信任之人。从这一方面来看,和珅对乾隆的感情并非虚情假意,因为和珅更是从心底里感戴乾隆对他的知遇之恩。
为了亲近乾隆,和珅除了直接在乾隆面前献媚以外,还尽心尽力地关心、爱戴着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因为乾隆对母亲的孝顺是天下少有的,是真挚的。封建君主为了将儒家的仁、义、忠、孝等美德推广天下,总是以身作则,为世人做出榜样。比如,皇帝每年都会在春季来临的时候,到某个祭祀的地方“亲自”躬耕,象征性地播撒几粒种子,举起鞭子赶着牛车耕地。虽然,这不过是象征性的行为,却充分表明了皇帝对耕作的重视并督促天下的百姓效法。
大部分帝王不管实际的情感如何,总会摆出一副慈父孝子的样子给世人看,好使万民有榜样可循。然而,乾隆对自己母亲的孝敬,就不只是做做样子了,他是真正的纯孝之子。乾隆留存下来的万余首诗作中很多就描绘了母子之间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无限的热爱和依恋。
这些诗作往往以节日中母子相聚共庆为题材。如一首题为《新正重华宫侍皇太后》的诗中写道:
凤辇临龙阁,新年第一祥。
彤庭增喜气,绿野遍春光。
欣答初韶令,钦称万寿觞。
粉橶兰百合,胜帖燕双翔。
浮服孙曾绕,遐龄日月长,
宫中行乐养,欲以在群方。
诗中充分表达了新春佳节,乾隆与母亲和子孙们一起共庆一堂的欢乐场面,同时还写出了“遐龄日月长”这样的句子,祝福母亲能够健康长寿。每年五月,石榴花开,端午佳节来临的时候,乾隆又总是陪伴着太后到圆明园中观赏龙舟。他的一首诗就记叙了这一热闹的场面:
快霁天中景丽鲜,宜人都为利农田。
轻阴乍晴招惊牖,永昼如迟竞渡船。
斜叶焦云亭畔卷,低枝榴火沼中燃。
五丝彩缕随风俗,愿比慈宁寿算绵。
母子之亲跃然纸上。
每当太后大寿之时,乾隆总是不惜财富把寿庆办得隆重喜庆,场面宏大,让母亲满意、高兴。当时的一篇文章详细地记录了乾隆庆祝皇太后六十大寿时的情景,极尽人间能事:
“十余里中各在分地,张设灯彩,结撰楼阁。天街本广阔,两旁遂视市廛,绵绣山河,金银宫阙,剪彩为花,铺满卷屋,九华三灯,七宝之座,丹碧相映,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依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右惊,右盼复眩,游者加入蓬莱仙岛,在琼楼玉宇中,听霓裳曲,观羽衣舞,其景物之工,亦有巧于点缀而不甚费者。或以色绢为山岳形,锡箔为波涛纹,甚至一蟠桃大数间屋,此皆粗略不足道。至如广东所极翡翠亭,广二、三丈,全以孔雀作屋瓦,一亭不啻万眼。楚省之黄鹤楼,重檐三层。墙壁皆用玻璃高七、八尺者。浙省出湖镜,则为广榭,中以大圆镜嵌藻井之上,四旁则小镜数万,鳞彻成墙,人一入其中,即一身化千百亿身,如左慈之无处不在,真天下奇观也。”
这一大段烦琐冗长的描写,足以表现出当年祝寿的盛景,也可以看出乾隆对母亲的挚爱。
和珅对乾隆的孝心了然于胸,在太后面前便百倍地尽心,如果能够讨得太后的喜欢,让太后高兴,乾隆一定会很高兴,况且,太后的只言片语,一定会让皇帝对自己更加恩宠有加。
在历史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想要亲近什么人,如果能够由他身边的人入手,对他尊敬的人表现出同样的,甚至更强的尊敬,对他关心之人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往往会被引为同道,使人一见如故,收到奇效。
每当皇太后寿诞之日,和珅便会与侍卫们一起,亲自抬着太后的凤辇,乾隆看在眼里,心中不由更加看重、欣赏和珅。
乾隆67岁时,崇庆皇太后崩逝。乾隆悲恸欲绝,当即剪发,服白绸孝衣,在舍清斋为太后守孝,终日不思茶饭,后作诗一首记录了太后故去之后的深切怀念:
游岁黑甜何处乡,从容掖辇抵如常。
孙曾侍宴到不代,歌舞行时娱一堂。
忽而醒来余寂寞,泛焉涕出切悲伤。
因思向日即真者,非梦原都是梦场。
和珅紧紧地抓住这一时机,表现出了太后故去,自己作为人臣的悲伤,与乾隆同哀同悲,陪侍在乾隆身边痛哭,把太后当成自己的母亲哀悼。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判断这其中有多少真诚的成分。然而,从以后乾隆对和珅的愈发宠信看来,这起码大大增加了乾隆对他的好感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