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购物狂》五部曲

玩物尚志 作者:困困


真了不起啊!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才写了四部,小说"购物狂系列"(Shopaholic)已经出版了第五部,与此同时改编电影《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也上映了。大意是说一个年轻的女财经记者,她不抽烟、不酗酒,没有什么坏毛病,除了是个购物狂,她一踏进购物中心就找到了自我,她像水獭一样收集亮闪闪的打折货,她的信用卡永远入不敷出。当"购物狂"还是几本小说时,封皮印着花里胡哨的插画,流露出不知廉耻的女里女气;当"购物狂"变成了电影,又有一切同类电影不出意料的愚蠢桥段:女主人公撞到了玻璃上,她穿着高跟鞋狂奔,她像天女散花一样把食物和水喷洒出去。对"购物狂系列"的褒扬和忧虑都是多余的:将它当成潮流情报着装指南的,都瞎了眼,那些闪得刺眼、俗里俗气的装扮要多过时有多过时;而担心在经济环境严峻的当下,一部讲述无节制消费的文艺作品不合时宜?那也多虑了,概因它的时尚品位实在糟糕,反倒起了教育意义:如果不懂得一双GUCCI靴子有多好,不明白PRADA从哪里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综上所述,"购物狂系列"是"小鸡文艺"的翘楚与新时期代表作。

一听到"小鸡文艺",许多人就开始摇头(以男性居多)。要为"小鸡文艺"划定范围不是项科学,更像周末闲暇客厅里的松散游戏,《时代周刊》就给过一个模模糊糊的定义:"小鸡文艺不是指花很多篇幅来描摹女人、购物和性的,而是那些寻觅的故事,寻觅一个尊重并珍爱女性的男子。"如此看来,简?奥斯汀的所有作品都是"小鸡文艺",《包法利夫人》也难逃此列,从被奉为经典的《当哈利遇到萨莉》、《西雅图未眠夜》,一直到《BJ单身日记》和《欲望都市》,这些电影也都是。它们全如同一群女人进行着喋喋不休的情感谈话,而缺少男性所关注的智慧问题,绝对的女主角个个都是结婚员,美好的结局是嫁给正确的丈夫。"小鸡文艺"数目繁多,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女性心智,可最终也难逃雪莱的老丈母娘、早期女权主义者玛丽夫人的预言:"有利可图的婚姻使女性的价值得到肯定,女性的身份获得满足。"

"购物狂系列",如你所料,女财经记者跟她的主编好上了。小说作者本是个严肃小说家。玛德琳?威克汉姆(MadeleineWickham),英国人,毕业于剑桥,专职写作。突然有一天她厌烦了乏味、克制的写法,随意散漫地描绘起这么个女性来。玛德琳本人就好打扮,有点"购物瘾",每逢到大城市签名售书,都忍不住大肆血拼。她对小说被划分到哪个流派感到无所谓,从200多年前左拉的小说《妇女乐园》开始,挥霍与不节制仿佛与虚构女性如影相随,对她们外表与购买力的描述远远多过她们的内心,可是,"购物瘾,比起酗酒、赌博和好战,不那么具有男性气概,难道不也是人类所具有的普遍弱点吗?"

这一弱点男性稍逊,就算从未被力量感与控制欲冲昏了头脑,买回过一些机械玩意儿或电子产品,你的妈妈,你的姥姥,也一定聊发过购物狂,她本来要去买棵白菜,却拎回家一对沙发,她本来是去乡下探亲,却买回几只陶罐(至今还是传家宝)。《时代周刊》说,"购物瘾"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在现代文明中处于两难境地:每一个政府都号召消费以拉动内需,而每一个民族又视过度消费为必须羞愧的恶习,从账刚付出去那刻起就后悔不迭,看到家里一堆一堆连标签都没有撕掉的货品更增沮丧,信用卡的诞生使惊恐加倍恶化,如同塞给一个酒鬼一整瓶的威士忌……在美国已经出现了"戒除购物瘾治疗小组",以阅读、看电影、聊天来冲淡购买的渴望(据我所知,中国也有相似的民间互助小组,女孩们互相叮嘱:一定要挑刺啊,免得我乱买),可在这繁荣昌盛、极有成就的文明世界,"购物瘾"只是身份焦虑之一种,在这里得不到满足,也要在别的地方得到满足。

"购物狂系列"的那个作者,品位不凡的玛德琳?威克汉姆女士,在去美国出席电影开幕式时顺便逛了逛街,买了几件MarcJacobs、几件Tahari、几件Moschino,有记者问她如何才能克服"购物瘾",她思量半天,给出了一个答案:"取消信用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