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谁人成王谁败走(8)

从毛头小子到华尔街国王 作者:黄献


 

又是戴蒙。

威尔不知道沙夫是否用戴蒙当挡箭牌。但这不符合常理,一般而言,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放过与老板亲近的机会,只有和老板亲近才可能被重用。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如果没有别的因素,沙夫不应该这么固执地拒绝自己。

那会是什么因素呢?

答案有两种:一种是戴蒙的强权。戴蒙可以为了封闭消息而向这些下属说:你们谁也不能向威尔直接汇报任何事情。还有一种:这些人为了维护戴蒙,而自发地拒绝威尔的指示。

如果是前一种,事情上不严重:那只是戴蒙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是后者,这就意味着戴蒙已经形成一个小团体,是一个团体在战斗。

威尔并不是害怕和一个小团体战斗,而是他担心因为戴蒙集团的形成,任何战斗都会对公司的各项业务造成重大影响。毕竟这些人占据着美邦公司的各个核心部门和关键岗位。

他需要冷静下来。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在发生着。经过了解和观察,查理·沙夫果然是戴蒙的人。不只是他,资本市场的负责人史蒂夫·布拉克和他的顾问吉姆·波沙特都是戴蒙的人。

认识到这一点,威尔知道自己更要冷静下来。

第二个现象是第一个现象造成的必然结果。屏蔽消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戴蒙集团的人开始鼓动戴蒙争取更大独立性。他们在其他管理者面前开始游说,说戴蒙更适合管理公司。

那谁不适合管理公司呢?显然是他,威尔本人。

因为能够和戴蒙评比的也只有他。其他人都在戴蒙身后,只有他在戴蒙前面。

如果让戴蒙管理公司,也就意味着自己要被束之高阁。华尔街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案例:你可以依然是老板,但你也可以放弃对公司的管理,而让更有能力的人来管理公司。

戴蒙等人之意就是想让威尔将母公司的实权让出来。

这可能吗?

威尔始终有一个观点: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你也别争。他信奉是礼让哲学:如果你低调一些,也许我就可以将母公司的实权交给你。当年将你提拔为世界五百强最年轻总裁,你应该没忘吧。如果你非要争,即使我本想给你,也可能不给你了。

既然自己不可能隐退,这种现象就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让戴蒙变得老实一些。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那就必须削弱戴蒙的权力。这就必须引进一个人来接手从戴蒙分离出来的权力。

这个人就是德里克·摩恩。

威尔有心理阴影。这个阴影是彼得·科恩造成的。

核心事件就是:在美国运通公司时期,彼得绕开他而去亲近吉姆,结果他被架空,最终只能以辞职来谢幕。

如果他和彼得的关系只是简单的同事关系,而不是朋友,威尔就不会伤心。

伤害你最深的往往就是朋友。

彼得在1973年成为威尔的助手。一直到威尔1985年离开运通公司,他们共事12年。

威尔一直将彼得当做是朋友。没想到,十几年的时间居然培养了一个敌人。

如果威尔再细心一点的话,他就会发现彼得是一个喜欢建立自己圈子的人。

当他要求彼得担任他的助手的时候,彼得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以为你要解雇我呢。

之所以这样说,是有背景的:威尔公司中有一个很牛气的高级经理,叫马歇尔·科根,他和威尔相互看不惯,在威尔成为首席执行官之后,马歇尔立即选择了辞职。

而彼得是和马歇尔走得最近的人。他这样想,仔细想想其实是非常正常的。

威尔如果留意彼得这句话,他就会明白:彼得喜欢和人拉帮结派。

这样就会很容易理解彼得和吉姆结帮的举动了。他就是这样的人。

那戴蒙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人呢?

威尔以前从来都没考虑这个问题。现在他不得不考虑。如果任凭戴蒙集团发展和扩张,他们对公司的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等到有一天,局面可能就会不被自己所控制。

到那时自己也许会和当初在美国运通公司一样被要求交出权力。

这是他最害怕的。

其实戴蒙并不像彼得那样喜欢傍大款,花旗集团成立后里德曾向他示好,被他拒绝。

如果他能够像彼得和吉姆结盟那样和里德结成同盟,也许最终离开的会是威尔。

但他没那样做。

要想避免更坏局面的发生,威尔觉得自己现在就必须采取行动。

我心本是向明月,戴蒙,是你自己站在沟渠里的。别怪我不客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