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后悔的还有里德。
进入新世纪之后,威尔对自己和里德共同担任联合首席执行官越来越不满,他开始排挤里德。
这符合当初合并时媒体对威尔的判断:威尔是不会长期甘愿有人与他平起平坐的,对等合作以及设立联合首席执行官都是手段,自己独霸帝国才是他的真实目的。
这种判断的根据是:当初威尔为了能够进入美国运通公司,不惜冒着失去希尔森公司控制权的危险,将希尔森卖给运通公司,尽管最终他败走麦城,但其统治帝国之心昭然若揭。
要想一人独揽花旗集团的大权,就必须赶走里德。
两人忙于争权,自然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董事会必须就他们两人谁留下谁离开作出裁决。
在面向董事会陈述个人意见时,里德的一句话让董事会中的很多人哭笑不得。
里德说:我和威尔其实都不是最适合领导花旗集团的人,戴蒙才是最好的人选。如果当初我能判断出今天会出现这种两人争权夺势的局面,我就不会帮助威尔将戴蒙赶走。
有些董事内心很复杂:我们本来就是支持戴蒙的,正是考虑到你支持威尔,我们才支持威尔将戴蒙解雇的决定。
后悔是没有用的。
在戴蒙被要求辞职的前一段时间里,形势一度对戴蒙很有利。
但戴蒙不屑于利用这种形势。
在这个形势中,里德是个关键人物。
里德对戴蒙的能力很欣赏,多次向戴蒙示好,比如邀请戴蒙夫妇到他家中做客,或者邀请戴蒙和他一起去旅行。戴蒙考虑到:如果接受里德的邀请,威尔一定会不高兴。
威尔不希望看到他和里德走得亲近。他必须尊重威尔的感受。
戴蒙的冷淡态度使他错失了和里德缔结私人关系的机会。
我们不妨作个假设:如果戴蒙和里德能够结成同盟,那么威尔在提出解雇戴蒙的建议时里德会答应吗?如果里德不答应,公司董事会就可能不同意,戴蒙就可能不会被要求辞职。
到那个时候,事情再进一步发展,结局会怎样,还真不好说。
甚至可能离开的是威尔。如果里德和戴蒙能够拧成一股绳的话。
如果真的出现让威尔不得不离开的局面,那就是威尔一生中最大的悲剧。
人不可能踏进两条同样的河流,威尔却死在同一个方式上。
彼得和吉姆结盟让他在美国运通公司总裁上黯然下台。戴蒙一旦和里德结盟,他也可能又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死去。
这就是戴蒙和彼得的差别。戴蒙不是彼得,他不屑于用这种方式赢得权力。
虽然被要求辞职,他始终觉得自己的内心是坦荡的。
坦荡的人终究会赢。戴蒙后来在第一银行和摩根大通的表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