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逃难投亲大武汉(7)

大后方:抗战八年流亡曲 作者:正一


叔父荣秉隆,在伯父提携下任申新一厂会计已逾十载,也因轰炸失掉了正常工作。如今是受命带领一位工友值班,守护劫后的厂房和设备,领取半薪。他妻儿原在老家荣巷居住,不敢去战火纷飞的上海与丈夫团聚,而叔父则守着值班岗位不宜离开,所以让三婶带着儿子阿宗跟我们一路去武汉,投奔姑妈姑丈。

我大姑妈早年嫁给钱桥镇上唯一的“生员”王秀才。不幸秀才早逝,留下一儿一女。她含辛茹苦拉扯儿女长大,然后应兄长秉渔之请,主持修敬堂的家务。我大表兄阿昌哥就在荣巷中学毕业。前年,阿昌哥完婚成家,开始自立门户。他的工作单位是无锡申新纺织第三厂,最近也因敌机轰炸而失了业。

大姑妈的女儿王荣仙,即我阿毛表姐,去岁出阁。表姐夫荣丽清,是荣巷镇内极少数“种鱼池”者之一,也是少有的念过中学,并且写得一手秀丽工整的蝇头小楷的知识型渔民。

阿昌哥和丽清兄,两位二十多岁的热血青年,不甘心困守家园,坐视敌骑肆虐,所以看过天池给我父亲的信以后,略一思考,便毅然作出相同的抉择:携带家眷前往武汉,逃难投亲。

但当我父亲前往河埒口时,所得的反应却全然不同。──河埒口吴氏四兄弟,乃荣巷修敬堂的姨表亲。

长兄早逝。老二是中医,在本乡悬壶济世。老三生性圆滑懒散,本是无锡申新纺织厂职员,未满五十岁就提前退休了,整日价在家叉叉麻将,抓抓纸牌,悠哉游哉。

我父亲把天池来信给两位表兄过目,并劝说他俩也逃难武汉。但老哥儿俩都说年事已高,不愿意离开故土。老二尤其舍不得他拎了大半辈子的,里面装有医书、墨盒、毛笔和处方笺等的黑布小包袱,说道,即使东洋鬼子真到无锡来了,也不能禁止老百姓看病罢,所以让我父亲要天池放心。老三则补充道,他目前不想走是要看看情况再说,说不定过了一年半载,会到汉口去找老四哩!

老四即吴天池,四十五岁,正当中年。──此刻他身穿淡灰色法兰绒西装,头戴深灰色礼帽,脚蹬锃亮的黑皮鞋,手拿一根精致的雕刻着龙头的红木拐杖,风度翩翩,神采奕奕,同着他儿子德明表哥一道,正站在码头高处的平台上朝着我父亲招手,欢迎众亲眷的到来。

父亲高兴地抢上几步,同姑丈紧紧地握手。这是汉口大水灾以来,阔别六载的姨表兄弟第一次相见,自然分外亲热。接着,父亲将同船抵达的修敬堂诸人介绍给他。事实上,天池姑丈仅仅对大革命期间由他推荐,参加了无锡县妇女会工作的我母亲仍很熟悉,其他都陌生了。

大家见面之后,他让马车工人帮着将行李搬上车,请各个小家庭的亲眷分别登车。

行车过程中,姑丈和父亲谈得特别投机,滔滔不绝。这除了父亲自小与小姑妈最亲的因素外,更由于他俩的经历和学养有较多的共同点。例如,在清末,彼此都念过好几年私塾,奠定了扎实的旧学根底。在民初,姑丈通过业余自学英语,同时吸收新思想新知识。父亲则在荣巷公益工商中学打下数理化和英语基础后,考进英国人办的上海“英华书院”,攻读三载,完成了高等教育的学业。

两人都曾为荣氏昆仲的企业服务,又都曾在外国洋行工作过。父亲作为按规定应保送进海关工作的优秀生,因参加“五卅”运动并拒绝悔改而被书院当局取消保送资格。姑丈则如前所述,也有类似原因而被洋行解雇。

──这样那样的共同点上,加之久别重逢,使两人刚上马车,便打开话匣子,叨叨不休。

在同一辆马车上,德明表哥也以主人身份,向小娘舅和我介绍了繁华的汉口和他念书的武昌东湖中学,以及学校所在的东湖和珞珈山的风光。──德明年长我四岁,性格温和,学习努力。他是去年在老家无锡念完了小学,跟着小姑妈重返武汉的。临走那天,母亲曾带我专程进城,代表大姑妈和三婶送行。

那天话别之际,小姑妈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单身在外的天池屡屡不乐意她母子前往,肯定又偷娶小老婆了,当初在汉口开舞厅的时候曾有先例。所以她带着德明表哥急匆匆地赶去武汉,实在是刻不容缓。

但我母亲却认为“不至于”。

那么,事实究竟怎样?所谓“先例”又是怎么回事呢?由于和姑丈同坐一辆马车,德明哥不便讲,我这个表弟更不宜问。好在到家以后,自会分晓。

我们乘坐的马车从雄伟的“江汉关”大厦侧畔出发,──这一带东西向的沿江大道,鳞次栉比地排列着西式的古典建筑,面对着舟船密布且穿梭不停的浩浩大江,很有气魄,怪不得人称“汉口的外滩”。绕过江汉关,上了市内的主要干道江汉路,我们的马车朝市中心深入,马蹄不紧不慢地敲击着光滑平坦的柏油路面,那声响跟敲击在苏州无锡的石片马路上不一样,“得得得得”的节奏更分明,更清脆,更嘹亮,更有“十里洋场”的韵味。

穿过了江汉路与中山路大道的交叉口,再前进刻把钟,便来到距离铁路不远处的“仁寿里”了。三辆马车在姑丈指点下,依次左转,进入仁寿里,在十五号的两扇黑漆大门前停了下来。

小姑妈闻声出门,满面春风地站在台阶上迎接我们。然而在她身旁,又一左一右出来了两位妇女。左边那位花白头发的半老太太,系着围裙,该是佣工无疑。可右边这位却比小姑妈年轻,烫发,擦胭脂,衣着入时,态度有点儿狐媚气,并且俨然以主人般的笑脸,打量着正在陆续下车的众亲眷。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