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完全不符合整个商业环境中"整合"的趋势,就像伴随着商业的发展,供应链至今始终没有生成一个公认的定义。而在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尽管他们都反映了当时时代背景下一些符合逻辑的部分,但是却不适用于拿来解释所有的商业现象。
尤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与传统贸易的供应链又出现了一些差异性。因此无论在概念的定义和实际的操作层面,企业都需要来重新认识并且制定对应的管理策略。
与产业链的区别
所谓产业链(Industry Chain)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
那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核心:产业链的核心是产业,而供应链的核心则是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产业链虽然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理论,但在运作上企业却是其构筑的载体,就是说,产业链条的构筑依赖于企业之间在经营上的有序连接,所不同的是,供应链连接可能是多向的,也可能发生在有限的产业范围内,而产业链条往往则是垂直的和广范围的或者说是多环节的。同样可以认为,供应链的连接往往是产业链生成的基础,而产业链条正是多重供应链条的复合体。
郎咸平教授在其《模式》一书中对于上下游产业链的高效整合通过翔实的案例给出了清晰的解释,比如国际大型连锁零售超市沃尔玛、家乐福的全球采购中就运用到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而快速时装的巨头Zara、H&M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就充分体现出了高效的信息流方案所带来的价值。但是在这一个个物流解决方案的背后,其实就隐藏着比如快速服装的巨头们产业链的整合。
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大部分台湾的PC代工厂商在转战内地时,选择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为了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台湾其他PC代工厂商从20世纪末开始,逐渐将产能向长三角的中小城市转移,这促使长三角日渐成为重要的IT制造基地。
2005年9月,大众电脑宣布关闭最后一家台湾装配工厂,台湾的笔记本生产线已全线转移至内地。自此,长三角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制造基地,全球近七成的笔记本电脑在这里生产。东芝、三星等跨国巨头也在此前做出战略调整,东芝将海外笔记本生产基地从菲律宾迁到杭州,三星把苏州作为其唯一的笔记本生产基地。长三角的产业地位和生产效率对于全球而言,可谓举足轻重。
长三角地区还是国内重要的液晶生产基地和芯片制造基地。以苏州、南京为主已经成为全球液晶后工序模块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聚集区,多以世界级的日、韩、中国台资企业为主,形成了规模庞大而完整的液晶中下游产业链。在上海政府的极力推动下,上广电斥巨资建成了国内液晶5代线。江苏昆山的5代液晶屏生产线也已破土动工。这条台资背景的液晶生产线一旦建成,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液晶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形成液晶产业群聚效应。
产业链的整合其实在国内体现的已经相对充分,只是这种整合往往是无意识的,至少不是系统化的战略实施的结果。但是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集群优势确实让国内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获得了较大的主动权。无论是长三角的计算机装配、东莞的电子产品、温州和广州的卫浴,都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的优势。然而对于这一点在最初真正起到决定性影响的,往往还是一些国际巨型公司的战略实施或者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