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评】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治国无道,终是“五十步笑百步”;各得其“时”,百姓“养生丧死无憾”。
梁惠王以自己“赈灾用力”为例,抱怨尽心国事、但并未取得与邻国相比更为明显的实效。深知就里的孟子并未避实就虚,而是直指问题的根本:不行王道疲于征战、侵夺农时等,相对于赈灾乏力而言,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一个连黎民百姓基本生活保障线都不能保证的统治者,何谈理政用心、遑论于国尽心?
“养生丧死无憾”,就是百姓生活的最低保障线,也是政治稳定的底线、国家复兴的基线。养家活口、解决温饱,自然是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一个国家的最大政治;临终关怀、死者安葬,也是社会生活的大事,切不可等闲视之。
要保障百姓的生活,就必须保证正常的生产。孟子反复讲到“时”的重要性:“以时”、“不违时”、“无失其时”、“勿夺其时”等。“时”首先包括时节、时令,表明孟子真正抓住了以农立国的治国根本:百姓不仅需要树桑之宅、种粮之田,而且需要不失其时的制度保证和技术支持。附带说,“时”还包括时机、时势等,所谓“审时度势”。如:有人认为孟子的思想“迂远而阔于事情”,和梁惠王之流的交谈不过是对牛弹琴,一言以蔽之:不能审时度势。但当读到后面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段,对孟子的良苦用心也许会有另外一种感触吧。
正常生产还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密网不入池、伐木要以时,……孟子这些思想萌生于对社会经验的总结、对自然生态的观照,在今天看来,其中包含着浓烈的生态意识,值得人们仿之效之、深长思之。
这里,还有必要说说“王道”。“王道”一词,在《尚书 洪范》中就已出现,所谓“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古籍中“王道”实际上指的是王者之道,是理想政治的最高的原则。孟子心中的王道是以仁义治天下,并力主崇尚王道、反对霸道。孟子认为:王道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德行仁”,以仁政的理论与政策,通过保民、养民、教民、利民而得人心;霸道的基本特征却是“以力假仁”,以武力暴力相威胁,而“仁”此时只是一个幌子。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寻找托辞,往往是失败者的惯用伎俩;敢于担当,恰恰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饿死了人,说:“不能怪我怪年成。”就如同杀死了人,说:“不能怪我怪刀刃。”推托责任的强盗逻辑,在孟子思想之光的烛照下昭然若揭、无所遁形。寻找托辞,往往是失败者的惯用伎俩;敢于担当,恰恰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原文】
[1.4]梁惠王曰:“寡人①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④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⑤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注释】
① 寡人:古代诸侯自谦之词,意为寡德之人。
② 梃(tǐng):棍棒。
③ 庖(páo):厨房。
④ 恶(wū):何。
⑤ 俑(yǒng):殉葬用的土偶、木偶。
【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接受你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棍棒打死人和用刀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
孟子问:“用刀杀死人与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什么不同。”
孟子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肥马,可是老百姓面露饥色,野外还有人饿死,这就等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野兽相互残杀,人们尚且厌恶;作为百姓父母,推行政事却不能避免率兽吃人,又怎么配做百姓父母呢?孔子说:‘最早做出土偶、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只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却被用来殉葬。而对那些让老百姓饿死的人,又该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