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惠王 上(7)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品评】

仁者无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施仁政、行王道,天下无敌;修孝悌、讲忠信,众志成城。

“仁”是一个先于孔子而出现的观念,《诗经》、《尚书》等书中都已提到,但多指仪文美备。孔子则把“仁”提升为人之为人的一种价值原则,即《中庸》所谓“仁者,人也。”《孟子 尽心上》所说的“仁也者,人也。”仁是确立人自身以及处理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原则。那么,仁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论语 颜渊》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者爱人以亲子、兄弟等原初的自然关系为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然后逐层展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同上)从亲子之爱、手足之情到群体之爱,仁道原则逐步提升为一种普遍的规范。这一规范的落实必须从自我入手,这就是孔子强调的“为仁由己”(《论语 颜渊》)。具体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这是从积极方面说;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这是从消极方面说。但要真正达到“仁”的境界,却绝非易事。孔子评价自己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 述而》)说自己不过是不断朝仁圣的理想努力罢了。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认为仁是人的重要特质:“仁,人心也”,仁是“人之安宅” (《公孙丑上》)。仁是人本身固有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它源自人人皆有的“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公孙丑上》)。孟子仁政思想正是建立在性善论这一基础之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同上)先王有仁爱之心,于是施行仁爱之政。施行仁政符合人性,深得百姓的支持,治理天下就能轻而易举。

在这章节,孟子提出了施行仁政的一些基本主张,如要求在法制上少用刑罚,经济上减少赋税,农业上深耕细作,教育上修习人伦与社会准则。孟子认为,通过推行仁政,社会就能稳定,凝聚力也会增强,一旦国家遭遇危难,百姓会奋力保家卫国。孟子还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真正施行仁政即使不得已要迎战,也能战无不胜。这也就是所谓“仁者无敌”。

【原文】

[1.6]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③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⑤,则苗槁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⑦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⑨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⑩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注释】

① 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一说名赫。

② 语(yù):告诉。

③ 卒(cù):同“猝”。

④ 与:从,随。

⑤ 七八月:用的是周历,相当于夏历五六月。间:中间,内。

⑥ 油然:云气上升的样子。

⑦ 浡(bó)然:兴起、旺盛。

⑧ 人牧:牧民之君,统治者。

⑨ 引领:伸长脖子。

⑩ 由:通“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