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惠王 上(11)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译文】  

宣王说:“不是。我哪能以此为快?我要实现自己的最大愿望。”

孟子说:“王的最大愿望能说出来听听吗?”

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轻暖的衣服不够穿?还是五彩颜色不够看?悦耳的音乐不够听?左右近臣不够使?这一切都可以由王手下充分供应,王难道是为了这些?”

宣王说:“不,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王最大的愿望就清楚了,是想要开疆拓土,让秦、楚等大国前来朝贡,成为中原霸主,安抚周边外族。但是,照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愿望,就好比是上树捉鱼。”

宣王说:“有你说的那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那还更严重呢。上树捉鱼,尽管得不到鱼,但不会有什么后患;照您的做法去实现您的愿望,越是尽心尽力去做,越会留下后患。”

“可以说来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人和楚国人交战,王认为哪国会胜?”

宣王说:“楚国胜。”

孟子说:“既然说小的自然不敌大的、少的自然不敌多的,弱的自然不敌强的,那么,当今海内土地方圆千里的就有九块,齐国土地加起来也只占到其中一块,以一去降服八,这和邹国与楚国为敌又有什么区别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

“现在王阐明政见、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都想来王的朝廷中供职,种田的都想在王的田野里耕种,做生意的都想在王的市仓里存货,旅行者出门就想来齐国,天下痛恨他们国君的人都来王这里控诉。要是能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了?”

宣王说:“我老犯糊涂,达不到这种境界。希望先生辅佐我实现志向,明晰地给我教导。我尽管不聪明,但愿意试一试。”

【品评】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想抓鱼却爬上树,所为与所欲不相匹配、方法与目标大相径庭。

【原文】

[1.7-4]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①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②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③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④。

“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 僻:怪癖,与众不同。侈:奢侈。

② 罔(wǎng):渔猎用的网。

③ 制:规定、划定,以制度明确。

④ 轻:轻松,容易。

【译文】

孟子说:“没有固定产业却有坚定心志,只有士人做得到。像平民百姓,没有固定产业就不会有坚定的心志。假如没有坚定的心志,那么,行为放荡、性情古怪、不务正业、奢侈浪费,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加以处罚,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德的人为君治国,却会去干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王给老百姓划定产业,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供养妻儿,丰收年全家吃饱,灾荒年没人饿死。然后才鞭策百姓向善,因而百姓也易于跟随。

“现在给百姓划定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供养妻儿,丰收年全家生活困苦,灾荒年免不了有人饿死。这样,连拯救将死的人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功夫讲求礼义?

“王如果想要做好,何不回到根本上来?五亩大的宅园,用来种桑养蚕,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织衣服;养鸡、狗、猪等禽畜,不要错过时令,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种百亩大的农田,耕作时间不被占用,八口之家就不会挨饿。谨慎地办好学校教育,反复讲明孝亲敬长的道理,须发斑白的老人就不必背扛、头顶,负重上路。老人穿得上丝、吃得上肉,老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让天下归服,那是没有的事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