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梁惠王 上(10)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品评】

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做不到”,常常是一事无成者事前的心理障碍和事后的牵强借口。

凡事未成,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不愿做”和“做不到”两类,即“不为”与“不能”。从理论上说:该做的,哪怕做不到也须努力;不该做的,即使做得到也不能为之。从实践中看:“做不到”,常常是一事无成者事前的心理障碍和事后的牵强借口。不愿做、懒于做因而没去做、没好好做、当然也就没做到,这正是无所作为者心路历程和现实结果的逻辑再现。一事当前,先要区分该不该做,再来考虑如何去做、如何才能做到做好。不加分析、笼而统之的“做不到”,只能是(不敢行动者)故步自封的自设门槛、(不愿行动者)顾左右而言他的无力托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利构怨,以邻为壑终遭损;推恩为善,四海之内皆弟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逻辑发展和具体运用。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如果真能做到像尊敬自己的长辈一样尊敬别人的长辈、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别人的孩子,那么,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就有了一定的现实道德基础。可以想见,这样的社会其成员关系将是融洽的,其社会面貌将是和谐的。社会发展有了良好的道德基础(环境),国家治理当然会容易得多。这就是孟子说的推广恩惠足以安抚四海;反之,连自己妻儿也保护不了。《论语 颜渊》记载:孔子学生司马牛曾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自己没有。他的同学子夏劝慰说:君子只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与人结交恭敬而合乎礼的要求,那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推恩而保四海,与“四海之内皆兄弟”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举斯心加诸彼”、“善推其所为”,即把这份好的心思也用到别人身上,善于将自己好的作为推而广之,最终获得“双赢”局面。相反,自利自私,以邻为壑,处处构怨于人,最后必然自受损失。在孟子看来,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远远超出常人,没有别的,就在善于将自己良好德行不断推而广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孟子似乎也在运用这一法则。

【原文】

[1.7-3]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①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②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③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④,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注释】

① 便(pián):善辩;嬖(bì):宠爱,受宠者。便嬖:阿谀逢迎得到君主宠信的近臣,这里泛指近臣。

② 盖:通“盍(hé)”何不。

③ 愬(sù):同“诉”,诉说,诉苦。

④ 惛(hūn):不明了,糊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