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孙丑 上(2)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先生在齐国执政,管仲、晏婴那样的功业,能重现吗?”

孟子说:“你还真是个齐国人呢,就知道个管仲、晏婴。有人问曾西,说:‘您和子路比起来,谁更贤能呢?’曾西不安地说:‘他是先父所敬畏的人。’那人又问:‘那您和管仲相比,谁更贤能呢?’曾西脸色都变了,很不高兴地说:‘你哪能拿我去和管仲比呢!管仲投契君王那么诚笃,执掌国家政权时间又那么长,功绩却那么微不足道。你哪能拿我和他比?’”孟子接着说:“管仲,连曾西都不学他,而你认为我会愿意吗?”

公孙丑说:“管仲辅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子辅助景公声名显赫。管仲、晏子还不值得学习吗?”

孟子说:“凭齐国来统一天下,那是易如反掌。”

公孙丑说:“像您这么说,学生就更是疑窦丛生了。凭文王的仁德,百来岁才过世,尚且还没能统一天下。武王和周公继承了他的事业,终于大功告成。现在您把统一天下说得好像很容易的样子,那么,文王不值得效法吗?”

孟子说:“文王哪能比呢?从汤到武丁,贤能圣明的君主出现了六七位,天下归服殷朝已经很长时间了,时间一长就难以改变了。武丁使诸侯来朝,取得天下,就像掌中移物。商纣离武丁时间不远,世家大族、良好习俗、先民风尚、仁惠政教,都还有些留存。还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等,都是些贤人,来共同辅佐他,因此持续了很久,后来才失去了天下。那时候,没有一尺土地不是他的疆土,没有一个百姓不是他的臣民。即便是这样,文王还从百里见方的地方兴起,因此是很困难的。齐国有句俗话,说:‘即使有智慧,不如趁大势;即使有锄具,不如等农时。’现在的时势就容易推行仁政:夏、商、周最强盛的时期,疆土没超过千里见方,但齐却拥有;鸡鸣狗叫声相互听得到,一直绵延到四周边境,而这百姓正是齐国的。疆土不必再开拓,百姓不必再增加,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阻挡得了。而且,仁德的君王不出现,没有比现在拖得更久的;百姓受暴政的困苦,没有比现在更严重的。对饥饿的人容易提供吃的,对口渴的人容易提供喝的。孔子说:‘道德的流布与盛行,比驿站传达政令还要快。’在当下,如果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施行仁政,百姓就会像从倒悬之中被解救出来一样高兴。因此,事情只做了前人的一半,功效却必定是前人的一倍,只有这时才是这样。”

【品评】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厉行仁政,解民倒悬;乘势待时,事半功倍。一则须选择正确的方法;一则要把握合适的时机。

孟子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使命感的人,读过孟子的人都会被他“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豪情所折服。在孟子时代,诸侯争雄,论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当然是齐国,因此孟子不惜在齐宣王身上费言辞、花力气。

在孟子看来,齐国具有的发展条件已经超过夏、商、周等任何历史时期。论疆土:夏、商、周最强盛的时期,疆土没超过千里见方,而齐却拥有;论百姓:齐国鸡犬之声相闻,一直绵延到四周边境。疆土足够宽广,百姓不用增加,用现在的话说,已经具有相当好的硬件,或者说应该走注重内涵发展的道路了。现在的问题就是要明确其内容和方法,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那么,齐国要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内容和方法该是什么呢?行仁政。这是孟子治国理念的核心,也是他一生奔波于政治事业的总纲。孟子坚信,有了行仁政这样一条正确的路线,并在像齐国这样的大国实行,老百姓定会像从倒吊状态中解救出来一样高兴。问题的另一方面就是时机了。孟子先是引用齐国的谚语,“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基,不如待时。”从百姓的既有智慧中强调时势的重要性。接下来从生活经验中提示“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即对饥饿的人容易提供吃的、对口渴的人容易提供喝的这一显见道理,再引证孔子关于道德流行的快速原则,分析长久没有出现仁德的君王、百姓受暴政困苦非常严重这一社会现实,阐述当下行仁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所有论述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