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孙丑 上(5)

圣王之道《孟子》 作者:张加才


【译文】

公孙丑说:“请问先生的专长在哪里?”

孟子说:“我懂得辨析言辞,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是浩然之气?”

孟子说:“很难讲得清楚啊。那种气,是最强盛、最刚健的,用正当的方法来培养它,不让它受到伤害,就能充盈于天地之间。那种气,是义和道的结合,没有这些,它就空虚了。它是义的积累所产生的,而不是义从外而入、突然取得的。如果所作所为不能让内心满意,那么它就空虚了。所以我说,告子并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作心外的东西。培养这种气,一定要有所作为而不中止,内心不能忘了它,但也不要人为地去助长。不要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宋国有个人,担心禾苗长不快而把它拔高,然后非常疲倦地回到家,告诉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跑过去一看,禾苗都枯槁了。天底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很少啊。认为养气没用而放弃的,就像是不为禾苗除草的人;人为地去助长的,就像是拔苗的人。不但没有助益,反而伤害了它。”

公孙丑说:“怎样才算‘懂得辨析言辞’?”

孟子说:“片面的言辞,知道哪些方面被遮蔽;过当的言辞,知道哪些地方有过失;邪僻的言辞,知道哪些方面有偏差;搪塞的言辞,知道哪些地方会理屈。言辞失当发生于思想认识,对政治有危害;如果发生在行政上,就会危害具体事务。要是圣人再出现,也一定会赞同我的话。”

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冉牛、闵子、颜渊善于阐述德行。孔子兼有两者,但他却说:‘我对于辞令,并不擅长。’这么说来,先生您已经是圣人了吧?”

孟子说:“哎呀!这是什么话!从前子贡请教孔子说:‘先生是圣人了吧?’孔子回答:‘圣人,我做不到。我只是学习不知满足,教人不知疲倦罢了。’子贡说:‘学习而不知满足,就是智;教人而不知疲倦,就是仁。仁而且智,先生已经是圣人了。’圣人,连孔子都不敢自居,你这说的是什么话呀!”

【品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懂得了浩然之气,才可以懂得中国。 

关于“浩然之气”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从“至大至刚”、“塞于天地”等特征来看,“浩然之气”似乎是一种形而下的“气”;但从“配义与道”、“集义所生”等属性来看,“浩然之气”更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气”,是精神之气,是与主体意志相联系的精神力量,是一种坚毅刚正的伟岸气概,后来称之为“浩然正气”。具体而言,养浩然之气不能靠偶然或侥幸取得,也不能拔苗助式地催生,而是必须长期坚持不懈地养成。

“浩然之气”是天人合一之气,是砥砺精神的凛然正气。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天人一也,更不分别。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南宋哲学家朱熹解释说:“至大,初无限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此生者,其体段本如是也。”南宋文天祥作《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很好地诠释和实践了浩然之气。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浩然之气这四个字,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词汇。懂得了这个词汇,才可以懂得中国。”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写下了一首首浩然正气之歌,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