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谁断送了大明王朝 作者:邱紫华


有的悲剧人物却缺乏与死亡抗争的悲剧精神,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最后的毁灭,他们只有无可奈何地承受,只有屈从命运的安排,他们也悲惨地死亡了。他们的毁灭给人展示了悲剧的另一种美,这就是凄凉、哀伤、悲悯、惋惜……,总之,他们的人生悲剧激发出了人们对生命的价值的惋惜和哀怜。

无论这些悲剧人物之间有着怎么样的差异,但是他们的相同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他们都是鬼使神差地陷入了苦难或毁灭的罗网之中,无论他们怎样挣扎,也逃离不了最终毁灭的命运!

其次,他们的人生都经历了巨大的、常人难以承受的落差。例如,魏忠贤、袁崇焕、崇祯皇帝、李自成、吴三桂等人,他们都曾达到了人生最辉煌的顶点。他们或手掌大权,高踞于常人之上,可以任意呼风唤雨;他们或享尽人生一切荣华富贵,曾拥有无数的财富;他们中的一些曾受人尊敬、敬畏、宠爱,最终却遭到悲惨的毁灭;他们中的一些人也遭受到千万人的践踏和唾骂。

再次,这些悲剧人物中大多数人都蒙受了巨大的、无法申诉的冤屈。人们往往不谈他们的成功,只谈他们的失败;人们往往不看他人生的辉煌,只看他们最终的屈辱;人们只追究他们的罪责,而不追究造成他们毁灭的内在原因。例如,崇祯皇帝、袁崇焕、洪承畴、杨嗣昌、吴三桂等人都蒙受了巨大而深重的冤屈。巨大的冤屈,是直接引发悲剧所特有的恐惧感的原因,因为,某种冤屈可能同样会落在自己的头上,使自己陷入苦难与毁灭之中!

在中国历史上,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是最惨烈的悲剧,崇祯皇帝的悲剧性结局也最令人同情和惋惜。因为,他体现了悲剧美学的精髓和特点:一个人遭受到了他不应当遭受的厄运,承担了他不应当承担的罪孽。明思宗(崇祯皇帝)的先人们和朝廷官员们的种种荒唐、腐败、恶行等等全部的罪孽都必须由他来承担。尽管崇祯皇帝聪明、睿智,有胆识、有决断,有力挽狂澜的魄力,有突出重围的挣扎和九死不悔的悲剧精神,也就是说,他有着一切伟大帝王所具备的资质,但是,他却成了大明王朝的亡国之君,他必须要承受他不应当承受的丢掉江山的罪责,他必须下地狱,这就是他的宿命!

崇祯皇帝的人生悲剧落下了大幕!他自负过,他也自责过;他清醒过,他也糊涂过;他成功过,他也失败过。最后,他勇敢地、冷静地、充满了反思意识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德国哲学家尼采讲过,对于悲剧人物来说,“当不可能骄傲地活着时,就骄傲地死去。”(尼采:《偶像的黄昏》:《一个不合时宜者的漫游》第36节。)奋斗了一生的崇祯皇帝,面对大顺农民军攻进北京,他既然不能骄傲地活着,他就选择了骄傲地死去。尼采还说过:“自由赴死和死于自由,当肯定自己已经不合时宜了时,就做一个神圣的否定者,这说明,他已理解了生与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自由的死》。)崇祯自由地选择了死,也死于了自由。他用死,用长发蒙面,来表示他的自我否定,来表示他的自责和羞愧,来证明了他人格的高贵和尊严!这样的死仍然是生命的胜利、人格的胜利。他通过死,通过自我否定而获得了人们的肯定。

崇祯的人生,是抗争后的失败,是失败后的不屈服。这样的失败,不是真正的失败。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崇祯的生命承受了他远远不能够承受的灾难,这种超重的承受,既是他的灾难,又是他的胜利!所以,尼采才说:“失败了的事情,正因为它的失败更应当被人尊敬!”(尼采:《看哪这人》:《我为何如此聪明》。)

崇祯的人生诚然是一出悲剧,但是,他能够把他的人生当作悲剧来演!他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演得灿烂辉煌!他演得一悲到底,直到悲剧的大幕颓然落下!

最后,明末是一个大悲剧的时代。在这时代的大悲剧中,又重叠着无数的个人的悲剧。在那个悲剧性的时代中,形形色色的悲剧人物太多了!从皇帝到草民,从英雄到小人,从奸臣到忠臣,从男人到女人,真是数不胜数。

这些悲剧人物的类型也很多:有命运悲剧;有性格悲剧;有时代的悲剧,有社会的悲剧;有失败者的悲剧,也有成功者的悲剧。这些悲剧人物中,他们各自陷入悲剧的方式或原因各不相同。

有被动地卷入到悲剧性的冲突之中的人物,他们因为被动地卷入冲突中而陷入了无从选择的“两难”的绝境之中,例如,崇祯皇帝、洪承畴、吴三桂就是这类型的悲剧人物。

也有积极主动发出行动的人物,他们因积极参加发出行动而陷入了动机与结果完全悖反的悲剧性结局之中,如崇祯皇帝、熊廷弼、袁崇焕等。其中,还有既是被动地卷入矛盾冲突之中,同时又积极主动发出行动的人物,如崇祯皇帝的悲剧就是如此。

本书在写作上力求做到从美学悲剧性的视角去透视人物的性格,以人物的性格去解说人物的命运;以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去解读某一个悲剧性的事件,尽力把美学的悲剧理论与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加以交互性的阐释。因此,本书既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掌握悲剧美学的知识,又可以从悲剧美学的角度去解读历史。

本书在叙事方法上采用了戏剧性的结构方式,力求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用戏剧性中的突转、吃惊、发现手法,使情节起伏跌宕、紧扣人心。在语言上追求语言的浅白、生动和流畅,因而显得意趣盎然,有很强的可读性与趣味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