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学》、《中庸》的作者与思想内容(3)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就《中庸》通篇结构而言,朱熹认为第一章是子思传述孔子之意,是全文的纲领,主要申述“中和”思想;第二章至第十一章为一节,子思引证孔子的话阐述第一章的思想,主要分析“中庸”思想;第十二章以后的八章,重点分析“费隐”之间的关系来说明“道不可离”的思想;第二十章以下七章,重点说“诚”;第二十七章至第三十二章,重点说“大德”、“小德”,反复解说天道人道的含义;第三十三章,又进一步申述第一章的。在我看来,朱熹的分段,也可能蕴藏着另外一种解读方法:立本与显用。首章“立本”,解释天地之道;尾章回应,归结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中间的三十一章“显用”,分为“知天道”(大知)、“行天道”(大行)两大部分。而“行天道”部分又明显包含着“齐家以孝”、“治国以诚”、“平天下以德”三个方面。按照这样的线索阅读,通行本《中庸》不仅秩序井然,思想深邃,而且各段引文妙韵无穷。细读《中庸》,文中所述天道至诚、人道可期的“孔门心法”,确有“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的本体论价值,值得仔细玩味。关于《中庸》的思想结构,图示如下:

本书写作,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并仿朱熹《大学》十一章、《中庸》三十三章的段落划分,但不分“经”“传”,每章标题,依意而定,借以显示各章的中心思想,务使一目了然。凡章节文字较多者,依内容结构,分节说明。各段文字,均按原文、注释、译文、品析四个方面予以解读,力求在消化前贤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大学》、《中庸》中蕴藏的儒家人生论、政治论、本体论、认识论、人性论之精义,力图为弘扬传统文化略尽绵薄之力。

同时,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在附录中又增加了《大学》和《中庸》的原文(包括古本《大学》)以及朱熹的注解。这样做的目的,可以使有心的读者直接面对五千多字的原文,阅读起来,一气呵成,可以体会原文的精义,或者直接通过朱熹的注解理解原文。按照笔者的体会,每一种阅读,都有它的精妙之处,希望附录的内容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本书的写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缘:首先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深感古代典籍的重要以及国学基础的欠缺,所以在中国哲学原著的学习方面,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四书》、《老子》、《庄子》、《周易》、《礼记》等先秦文献的系统阅读。自2002年开始,连续几年的教学相长,既培养了大家比较浓厚的学术兴趣,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我本人对《大学》和《中庸》也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罗瑜、林冬子、周妍、张景龙等2007级的几位研究生,在大家学习、研讨的基础上,更是做了较多的基础性工作。他们在部分段落的注释、译文,甚至品评方面的辛勤付出,大大加快了本书的写作进度。其次是张加才教授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赵卜慧编审的费心,没有他们的策划与督促,我的读书体会可能依然是想法而已,很难整理成比较系统的文字。第三,前贤时俊的研究成果,也都是本书得以完成的增上因缘,由于书稿的体例与行文要求,未能一一注明。若有冒犯之处,敬请谅解。

总之,感恩的心,无处不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义不容辞!虽然难有增砖添瓦的显著力量,但尽心尽力,仰无愧于天,俯无怍于地,毕竟也是我们衷心地期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