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明明德(1)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③。”

【注释】

①《康诰》:《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康:地名。周武王的幼弟,初封于康,故名康叔。诰: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西周推翻殷纣王的统治之后,殷商都城及其周围的地区,周天子交由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管理这片土地,但殷商旧都城的周围又分封了邶、卫、鄘三个诸侯国,分别由周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管理,以便监督武庚,史书上称之为“三监”。但两年之后武王去世,武王之子成王继位。因其年幼,叔叔周公旦辅政。但这引起了管叔、蔡叔等其他贵族的不满。武庚借助于这次机会,拉拢管叔、蔡叔等一起反叛。待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分封上述地区为卫国,派康叔为诸侯前去治理,并作此篇告诫康叔。

② 克:能,强调主体自身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③ 明德:与上文中的“明明德”有一定的差异。明:动词,彰显。德:德性。

【译文】

《康诰》说:“一定要能够彰明上天赋予的德性。”

【品评】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康诰》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记载了成王伐诛了管叔、蔡叔之后,封康叔于殷并管治殷的遗民。成王把“克明德”这句话写在训诫康叔的诰文上,以时刻提醒他要效法祖父周文王,重德修德,不断克制、克服自己心身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应当身蓄厚德,以德治世,努力达到天下人都“明明德”的至善境界。

《康诰》的原文是:“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zhī)、威威,显民。”意思是说,只有父亲文王能够彰显德性,慎用刑法,不敢慢待孤弱老人,任用应该重用的人,尊敬应该尊敬的人,处罚应该处罚的人,并且能让百姓知道他的治国之道。《大学》中灵活引用原文,择其要点,突出了“克明德”三个字。按照朱熹的解释,“明德”是人生来就有的光明美好的德性。《大学》中对“明德”一词做了很好的诠释。人生来就是善的,它是人性中本来就具有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环境的变化,受教育的局限性以及自身修养的缺乏,这些都会影响人性中本来光明美好的品德。如果我们不时时洗涤我们的心灵,擦去岁月留在我们心上的尘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尘埃就会越积越厚,以致我们原有的明德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心灵也被尘世间庸俗的物质欲望所蒙蔽。人有为善与为恶的自觉性,但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规范自己不为恶,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到自身向善。因此,为了求得心灵的纯洁与明亮,为了不滑向为恶的深渊,我们必须牢牢记住“明明德”这句古训。对道德的向往与追求是永恒的,是没有止境的。

显然,朱熹的解释,与《康诰》原文中的意思并不十分一致。原文中“明”是一个动词,而后面的“德”字前面并没有限制性的形容词。所以这里的“明德”与《大学》开头所说的“明明德”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此处引文中的“德”,显然是周文王自身的德性,具有强烈的内在性、主观性。换句话说,周文王自身内在的道德品质中,或者是善的成分先天居多,或者是他修身的工夫到位,所以他展示出来的德性,无不具有光明的、善良的道德属性。不过周文王的类似现象显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许多人展示出来的德性,并不是善的,如商纣王就是一个十分极端的典型。但是,周文王的道德修养也并不是遥不可及。每个人只要发心努力,也未尝不可以学到。所以首引《康诰》“克明德”作为说明。

【原文】

《大甲》①曰:“顾②天之明命③。”

【注释】

①《大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大,音tài。大甲,商汤的嫡长孙,太丁之子,继位为商代的第三代君王。传说此君继位后不修道德、不理国政、破坏商汤留下来的法制,被摄政伊尹放逐于桐宫。后大甲知错悔改,三年后伊尹迎接大甲归位,并作《大甲》进言以诫之。另外一种传说,是说伊尹放逐大甲,自立七年。后大甲回朝,杀伊尹。伊尹,名挚,是商汤之妻陪嫁过来的奴隶。后来曾辅助商汤征伐夏桀,被尊为宰相。大甲继位的时候,伊尹拥有实际的最高权力。

② 顾:回顾,注视,念念不忘。:与“是”相同,此种、这个。一说为“审”,审查之意。

③ 明命,与“明德”的用法十分接近。命:如命中注定,属于外在力量,具有不可抗拒的意思,所以说是上天所给予人的。宋代赵顺孙认为:“自天所与而言,则曰命;自我所得而言,则曰德。”但这里强调的是上天赋予最高统治者的光荣使命,所以称之为“明命”。念念不忘上天的光荣使命,转化成自己的道德修养,自然也就是“明德”。显然,这句话较上句“克明德”中的“德”,有递进了一步。周文王一生没有犯过致命的道德错误,即使是被纣王囚禁羑里,从当时的情况和道德抉择看,都是正确的。因此,可以说周文王“克明德”。但是大甲就不是这样,刚刚继位时期的无道表现,充分表明了其道德方面的不纯粹性,所以需要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使命,借此克服内在的邪恶,进一步把自己内在的光明德性发扬光大。有了“天之明命”作保证,才可以进一步强化人的道德属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