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止于至善(1)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原文】

《诗》①云:“邦畿②千里,惟民所止③。”《诗》④云:“缗蛮⑤黄鸟⑥,止⑦于丘隅⑧。”子⑨曰:“于止,知其⑩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注释】

①《诗》:指《诗经?商颂?玄鸟》篇,本篇是宗庙祭祀、歌功颂德的诗篇,歌颂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祖先如何因德性修养而领受天命的故事。其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的就是殷商始祖——契(弃)因其母亲简狄吞服玄鸟蛋而受孕的传说。古人常常用类似神话传说表达承受天命的神圣意义。

② 邦畿:古代通常指天子脚下,方圆千里,包括天子所在的都城以及郊区。邦,都城、京城。畿,音jí,国都周围的地方。

③ 惟民所止:国民向往居住的地方。惟:语助词,表明居住在邦畿之地,确实是国民的期望。止:居,引申为事物都有其归宿。

④《诗》:指《诗经?小雅?缗蛮》篇,是行役二人对唱的歌。引文见于诗文的第二节,前面一节讲的是“止于丘阿”(山坡),第三节讲的是“止于丘侧”,均非理想的栖息地。只有第二节的“止于丘隅”,最为理想。故引此句为证。

⑤ 缗蛮: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缗:读作“民”,mín。

⑥ 黄鸟:黄莺或黄雀。

⑦ 止:栖息。

⑧ 丘隅:树多的山丘。丘:多树的土山。

⑨ 子:孔子。

⑩ 其:它,指黄鸟。

   可以:何以。古代可、何通用。

【译文】

《诗经?商颂?玄鸟》中说:“天子脚下是老百姓期望居住的地方。”《诗经?小雅?缗蛮》上说:“叽叽喳喳叫着的黄鸟,自由自在的栖息在山丘边那密集的树林中。”孔子读到这里的时候十分感慨:“对于归宿,连黄鸟都知道它应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一只鸟儿吗?”

【品评】

本节所述,重点在于解释“止于至善”中的“止”。天下万物,皆有当止之所。

《诗经?商颂?玄鸟》篇,本是一篇祭祀时所唱的歌,是一首简短的史诗,叙述了殷商始祖契诞生的传说,成汤建立王业和武丁中兴的功绩。诗经的原文是:“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来假,来假祁祁。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什么样的王道才是真正的王道,那就是得民心的王道。孟子说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方圆千里的天子脚下,不仅仅是普天之下的政治、经济中心,更重要的也是四海之内的文化、道德中心。天子的德性不仅为天下共同仰慕,更可以吸引万民不远万里前来归附。所以,邦畿之地,是天下人民最期望居住的理想之地。人民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政权都不可能长久的存在。因此,国家巩固的基础在于民心,只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

《诗经?小雅?缗蛮》篇,是行役二人对唱的歌。诗文第二节的原文是:“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岂敢惮行,畏不能趋。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引文中的意思,与原文并不十分一致。因为引文的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思想,并不是简单的对原文作准确地解释。原文中可能包含缗蛮荒鸟寻找居住地的艰辛,引文中的意思主要诠释的是鸟知道自己应该归于何处,知其所当止之地。孔子在读到这一段诗文的时候,慨然而叹:鸟都知道追求一个理想的归宿,更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所以朱熹说:“人当自知所当止之处。”也就是说人在一个整体的社会中要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并安于这个位置,不要抱有非分的想法。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依据集体的行为规范,做应该做的事情,止于应该止的位置。宋代理学家程颢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其所止而已。”只要万事万物找到了自己合适的位置和地位,社会和自然就都会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个人的行为和人的社会关系中,都有一个中点,使人在表达感情和满足欲望时,知乎所止。《烈女传?母仪》所讲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诠释了儒家的“止”:家近坟地,幼小的孟轲学习筑墓埋人的游戏;迁到市场附近,孟轲又学习商人做买卖的游戏;最后迁到学校旁边,孟轲则学习进退揖让的游戏。“昔孟母,择邻处”,不仅造就了一个圣贤,而且还留下了“知止”的千古绝唱!

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怎样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应当做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自己应当处的位置呢?怎样才能做到适度,继而达到尽善和完美的境地呢?这是困扰我们一生的难题。既然现在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那就持之以恒,继续学习和探索人生吧,这样也算是做到“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