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止于至善(3)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② 瞻彼淇澳:看那淇水岸边。瞻:看,瞧。淇澳:读作其玉,qíyù。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流域为西周时卫国地。澳,水流弯曲的地方。

③ 绿竹:翠绿的竹子。郑玄认为是一种草类植物。猗猗:读作衣衣,yīyī,美好、茂盛的样子。

④ 有斐:有,虚词。斐:斐然有文采的样子。

⑤ 如切如磋:古代治骨器的工艺,这里比喻“治学”。切:用刀切断。磋:用锉锉平。

⑥ 如琢如磨:古代治玉石器的工艺,这里比喻“修德”。琢:用刀雕刻。磨:用沙磨光。

⑦ 瑟兮僩兮:庄重威严而胸襟开阔的样子。僩,读作现,xiàn,威严,刚毅。

⑧ 赫兮喧兮:显耀盛大、光明焕发的样子。喧:读作宣,xuān,光明焕发。

⑨ :读作宣,xuān,遗忘、忘记。

⑩ 道学:相互讨论、问辨以增长学问的方法,后来习惯上叫做“道问学”。

   自修:自我反省以增进道德的方法,强调主体的自觉性,后来习惯上称之为“尊德性”。

   恂:战俱,害怕。

   道:说的事。

【译文】

《诗经?卫风?淇澳》上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鲜美的绿竹郁郁葱葱。有一位文采风流、品德高尚的君子,他研究学问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同打磨美玉,不断琢磨。他仪表堂堂,举止庄重,品德高尚。这样一位有文采有修养的君子,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啊。”所谓的“如切如磋”,是说他在研讨学问上下了很大的工夫,是指做学问的态度;所谓的“如琢如磨”,是说他在自我修养上用心仔细,是指自我修养的坚持精神;所谓的“瑟兮僩兮”,是说他庄重威严而又心胸开阔,为人处事始终持以诚实谨慎的态度;所谓的“赫兮喧兮”,是说他的品德完美令世人效法;所谓的“有斐君子,终不可兮”,是说他那盛大的德行已经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品评】

本节所讲的,是成就、打造类似于上节周文王、本节卫武公那样圣贤的具体方式:切磋琢磨。《尔雅?释器》上说:“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比喻人在研究学问、提升德性上,应该花费很大的工夫。朱子说:“引《诗》而释之,以明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朱熹认为那些想要追求道德最高境界的人,在修养自己的品德时,应该像做学问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修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上天授予的,而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渐自觉培养、锻炼和打造自我的结果。

本节引文以为武公为例,不仅讲述了古代成贤成圣的方法,而且也涉及道德修养所显发的威力。只要下工夫切磋琢磨,将会导致“瑟兮僩兮,赫兮喧兮”的外在表现,不仅可以使其他人充分感受到“君子”的魅力所在,而且也在自觉不自觉中成为大家学习的道德榜样,成就“明明德于天下”的伟大事业。道德的力量,完全可以从个体中升华到社会、天下中来。“有麝自然香,何须春风忙”,其结果当然是“民之不能忘也”—永垂不朽!这应该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

而且,引用卫武公作为例证,进一步说明儒家追求的“止于至善”,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尧舜文武。即使不在“天子”之位,也能够成就“明明德于天下”的伟大事业!

【原文】

《诗》①云:“於戏②!前王不忘③。”君子④贤其贤⑤而亲其亲⑥,小人⑦乐其乐⑧而利其利⑨,此以⑩没世不忘也。

【注释】

①《诗》:《诗经?周颂?烈文》篇,是成王祭祀祖先时诫勉诸侯的诗。

② 於戏:读作呜呼,wū hū,叹词,呜呼的意思。

③ 前王不忘:实在难以忘怀前王的功勋、恩德。前王:这里指周文王、周武王。忘:遗忘。

④ 君子:兼有地位、道德的双重含义。

⑤ 贤其贤:重视、尊重有能力、有德性的人。前一个“贤”是动词,重视、尊重的意思;后一个“贤”是名词,表示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

⑥ 亲其亲:关心爱护自己亲人。前一个“亲”是动词,亲近、关心的意思;后一个“亲”是名词,指自己的亲人。

⑦ 小人:指一般的平民百姓,儒家认为他们缺少君子那样的道德追求。

⑧ 乐其乐:享受快乐。前一个“乐”是动词,享受的意思;后一个“乐”是名词,安乐、快乐的意思。

⑨ 利其利:获得利益。前一个“利”是动词,获得的意思;后一个“利”是名词,利益的意思。

⑩ 此以:以此的倒装句,因此。

  没世:终生,一辈子。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