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齐家治国(3)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尧、舜是古代传说中的贤君,桀、纣则是夏、商有名的暴君。尧,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尧曾设官掌管天时地令,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尧在位时兴德政,对于国事能够征求属下的意见,允许百姓发表自己的看法,任用贤人,后让位给了舜。舜,姓姚,名重华。据《尧典》记载,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桀,夏朝最后一位国君。荒淫无度、暴虐无道,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纣,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纣二人都是因为残暴,最终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走上了亡国的道路。

一个国家是由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家庭对国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大与小是相对的,二者相比较存在。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家族。把无数的小家庭治理好了,天下就会处于和谐安定的状态,国家也就得到了大治。相反,如果家庭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猜忌、争斗的话,发展到家庭外,与别的家庭也会发生争斗的行为,那么,整个国家处于混乱、毫无礼让之风,是永远也没有办法做到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落实到我们每个具体的人身上,只有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才可以具备做大事的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把自己的德行修养好,使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并积极影响身边的人,形成良好的风气。因为我们的行为,使道德与正气得以发挥,国家得以稳定发展,这也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

本节经文反复强调的是国与家之间的关系。文章认为只要家里面能够全面、彻底实践儒家的道德修养,就可以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治国也就不是什么难事。治国者只要能够爱民如子,就能够像慈母对待婴儿一样,体贴民心而使其快乐,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学习,依靠的就是诚心诚意的本能而已。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话说,就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原文】

《诗》①云:“桃之夭夭②,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④,宜⑤其家人⑥。”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⑦。《诗》⑧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⑨云:“其仪⑩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诗》:《诗经?周南?桃夭》篇,是祝贺女子出嫁的诗。

② 夭夭:草木茂盛、鲜嫩美丽的样子。本首诗歌以桃花比喻少女,指少女风华正茂,娇艳宜人。

③ 蓁蓁:读作真真,zhēn zhēn,树叶繁密茂盛的样子。在诗歌中比喻女子生活的环境非常理想,不管是指娘家还是婆家,都不是财富匮乏之家、不注重修身的顽劣之家。

④ 之子于归:指女子出嫁到夫家。之:代词,这个。子:女子。古代的子,不仅仅是儿子,也包括女子。这首诗歌里面指的是女子。归:出嫁。

⑤ 宜:动词,和顺,使家庭和睦的意思。

⑥ 家人:指的是夫家成员。

⑦ 国人:指的是夫家所在的诸侯国里面的成员。

⑧《诗》:《诗经?小雅?蓼萧》篇,是诸侯在宴会中祝颂周王的诗。

⑨《诗》:《诗经?曹凤?鸤鸠》篇,是东周时期曹国人民用鸤鸠作比喻讽刺在位国君的诗。

⑩ 仪:礼仪,此处指行为规范。

   忒:读作特,tè,差错。

   正是:一作“是正”,因此而纠正、指正的意思。

  四国:周边的各个诸侯国。一说诸侯国,因为每个诸侯国都有四方的边界。

   足法:足以为人们效法。

   法:效法、学习。

【译文】

《诗经》中说:“桃花是那么的娇艳美好,叶子又是那么的繁密茂盛,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姑娘就要出嫁了,一定能使她的夫家美满幸福。”家庭和睦幸福了,国人就会纷纷仿效,从而达到教化国人的效果。《诗经》上还说:“兄弟和睦。”能使兄弟和睦相处,然后才能教化一国的人互相关爱。《诗经》说:“他的仪容举止庄严肃穆,没有一点儿差错,可以匡正四方诸侯国。”他无论是作为父亲、子女,还是作为兄长、弟弟,其行为都堪称楷模,值得人民效法。这就是所说的治国在齐其家。也就是说,治理好国家的前提,就在于首先能够治理好自己所在的家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