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齐家治国(2)

止于至善《大学-中庸》 作者:刘成有


《康诰》中说:“若保赤子,惟民其康。”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亲之所以能不经学习就能细致无微地照顾婴儿,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孩子有着发自内心的诚挚的爱。母亲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因为那颗爱孩子的心是至诚无比的,没有一丝一毫功利的成分掺杂其中。一个好的为政者应该像母亲一样,为自己的子民奉献出至公至诚、无偏无私的爱。为政者要是做到了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爱护百姓的话,一定会处处从百姓的立场出发,考虑他们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为百姓谋取利益,从而实现国家太平、天下大治。

【原文】

一家仁①,一国兴②仁;一家让③,一国兴让;一人贪戾④,一国作乱⑤。其机⑥如此。此谓一言偾事⑦,一人定国。尧、舜帅⑧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⑨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⑩君子有诸己  而后求  诸人,无诸己  而后非  诸人。所藏乎身不恕  ,而能喻  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 仁:仁义、仁德。

② 兴:兴起,引申为追求、崇尚。

③ 让:谦让。

④ 贪戾:贪婪暴戾。戾,读作利,lì,行为乖张。

⑤ 作乱:兴起混乱,指犯上作乱。

⑥ 机:关键,事物发动的根本原因。

⑦ 偾事:败事,使事情归于失败。偾:读作奋,fèn,倾覆,败坏。

⑧ 帅:同“率”,率领,统率。

⑨ 反:违反,违背,不一致的意思。

⑩ 是故:所以。

   有诸己:自己所拥有的美德。诸:之于。己:自己身上。

   求:要求。

   无诸己:自己身上没有的恶习。

   非:批评。

   恕: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意思。

   喻:晓喻,开导。

【译文】

如果在自己的家里施行仁爱,那么一国的人都会纷纷仿效,兴起仁爱之风;如果在自己的家里推行礼让,那么一国的人也会兴起礼让之风;如果国君贪婪暴戾,那么一国的人就可能会起来犯上作乱。国家治乱的关键,正在于此。这就是所谓的一句话就能败坏国家大事、一个贤明的人也能使一个国家安定下来的意思。尧和舜这两位古代的明君用仁爱之心来统率全天下,全天下的老百姓也就跟着奉行仁爱;桀和纣这两个暴君用贪婪暴戾之心来统率全天下,全天下的老百姓也就变得性情暴虐。国君所颁布的命令,如果与他自己实际的行为相反的话,老百姓是不会执行它所颁布的命令的。因此,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奉行忠恕之道,自己的德行修洁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要求别人也去追求美好的品德;自己身上已经没有了不好的品德,然后才可以去指责别人的恶行。自己不奉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却只是一味地对别人进行善恶的教育,从来就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要治理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品评】

家与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实际上是一体的。“家”是公卿大夫之家,本身具有统治者的血统,拥有一定的特权;“国”是受封的公卿、贵族,拥有一定的土地和权力世袭的特权,当然还有一定的臣民。“诸侯国”实际上是一个家族的放大而已。由于当时家、国之间的同构性,所以经文说“治国在齐其家”。

人并不是完全独立于社会整体之外的人,而是与家庭、社会的其他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个人的行为或多或少会对其他人、对整个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君子德风”,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代表了自己的时代,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道德高尚的君子能起到好的作用,引导众人向自己学习,修养自己的德行,从而教化全天下的人向善。一国之君对子民的影响很大,上行则下效。作为施政者,只有自我严格要求,并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才具有号召力。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到关键之处。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就在于国君推行怎样的治国之道。仁义礼让能兴国,贪婪暴戾则能灭国。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就是要劝导各国的国君推行仁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