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文文弱弱一介书生,可论才学,吕秀才绝对称得上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左一个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右一个莎士比亚to be or not to be——只要他在客栈里一开口,就透着别人才疏学浅没文化。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吕秀才轻侯虽得名于此,但身处职场,却无法做到李白诗中那样的纵情。?他也想豪情万丈地卖弄文采来着,但往往“子曾经曰过”刚起个头儿,智慧的小火花便被同事们无情掐灭,还附带着好一番奚落。每每这个时候,吕秀才总有些虎落平阳的落魄和酸楚。
都说知识就是力量,可为什么有知识的人反而被“鄙视”?满腹经纶怎么就找不到个用武之地?
那天跟人聊起职场学历这个话题,我的看法是,学历不过是一块“敲门砖”,只在进入职场那一刻起作用。每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以百万的数量级递增,到2009年已经超过600万,招聘单位动辄收到数以万计的求职材料,仅凭负责招聘的两三个人,几乎不可能从头到尾一一看过。
于是,学历就成了一项最有效的筛选条件,化繁为简:如果1000个人应聘同一职位,那就刷掉本科生好了;还剩300,于是把门槛提高到博士;终于有50个人闯关成功,还嫌多的话,那就再用各种其他要求继续过筛子;最后剩下10个人,这下行了,从中挑出一两个脾气禀性相投办事牢靠甚至长相顺眼些的,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功利一点儿说,这是学历这玩意在求职市场里的最大用处了。只要成功过了这关,不管你是双料海归博士,还是二流大学本科毕业生,职场里那套东西——实打实做事的方法而非课本上条分缕析的理论——几乎全都要从头学起。
或者说得再严重一点儿,在宏大的理论方面研究得越透彻的人,进入实操阶段脚踏实地做事的难度就越高,需要的转弯半径也就越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感叹“挑人的时候大家都盯着名校高学历,可一旦真刀真枪地干起活儿来,博士生远不如本科生好使,普通学校毕业生可能比名校生更肯卖力更容易进入状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