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下来,给别人和自己留些空间,这是“生存法则”的第二条。
说起抢戏,我想起曾经打过交道的一个实习生。这人干起活来倒是一把好手,带过她的同事纷纷反映“能顶半边天”,态度也积极端正,只要有她在,办公室里糊信封发快递之类的杂活,根本不用别人操心。她是那种自来熟,跟谁都不见外,打过两三次照面就敢拽着你胳膊喊“亲爱的”,要不就是半嗔怪半撒娇地抛出一句“老师您怎么这样啊”,语调抑扬顿挫,末了再拉个长声儿,透着娇羞。
很多不知情的同事拉着问我:这人谁啊?在得到答案之后,都是一脸说不清道不明的奇怪表情。
这个实习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了?
我想了想,可能还是姿态没有摆对吧。都说要“融入职场”,但这里的融入说的是在干活的时候要有担当,而非待人接物的态度。别人不跟你见外,不等于你就不必跟别人见外,作为实习生,即便你再想表现得亲密无间,类似“亲爱的”这样的称呼从你嘴里说出来,仍然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既然是“老师”,就该讲究师道尊严吧,适度的距离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有些话,同事之间可以说,可以尽情调侃,但对不起,你是实习生,还没有这个资格。
——对,距离感,这是第三条。
我们从小贝身上学到的第四条“办公室生存法则”是敢于担当。
据说在很多公司里,不论年龄大小,大家对实习生的统一称呼是“小孩儿”。“小孩儿”嘛,没有长大,处处有老师兜着,即便是犯了错,也不会有人过多地苛责什么。于是,很多在大学里养成的坏毛病便被实习生们移植到了办公室里:不是迟到早退,就是抱着电话聊私事,要么就是干活拖拖拉拉敷衍了事,甚至一个小小的疏忽,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在一些小小不言的地方显出点儿不靠谱,或者冷不丁冒出句二了吧唧的傻话,关系倒也不大,年纪小,童言无忌嘛,没准还能搞搞笑,缓解缓解压力。但要识时务,关键时刻决不能掉链子。领导等着谈合同呢,你装错了文件;或者一堆人准备开会,你拿着一兜材料却迟到半小时——这样的错误是致命的,用不着等到三振出局,只要有一次,就必定“突然死亡”,Game Ove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