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两份自述书(1)

重访:红色国际特工 作者:中央电视台《重访》栏目组


两份满含深情的自述,引发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追访。

是谁在中国编织了庞大的情报网?谁又是神秘的“古斯达夫”?曾经的战友终归何处?

岁月无痕,缅怀硝烟下的壮丽人生!

这是一份写于1955年的自述材料,它的作者叫张逸仙,是山东潍县的一位乡村教师。

这也是一份自述材料,写于1968年,它的撰写者叫杨佐青,是黑龙江省外事处的处长。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身份的叙述人,两份看似毫无关联的陈述材料中,却有着太多相似甚至相同的内容。

●《重访》栏目主持人

在两份自述材料里,“苏联”、“秘密工作”、“古斯达夫”这些字眼都多次出现,这两个自述人和苏联到底有什么关系?材料中提到的“秘密工作”指的是什么?“古斯达夫”又是谁?张逸仙和杨佐青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1981年,当这两份有着太多相似内容的自述材料,摆在张晓宏的面前时,他的脑海里不禁产生了这一连串的疑问,也正是他后来的寻访,终于揭开了共产国际情报史上不为人知的一页。

张晓宏,黑龙江省外事处工作人员,20多年前,他还是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一名大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将他和那两份自述材料联系在了一起。

张晓宏(共产国际情报史研究者)

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学文学的朋友,我们共同交流文学方面的问题,他是华东师大附中语文教员,有一次他突然来信,让我帮助他查找一下他父亲曾经在黑龙江革命时期的一个战友。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份署名张逸仙的自述材料,这份自述材料详细记述了张逸仙和一个名叫杨奠坤的人参加共产国际情报组织的经历。

张晓宏的这位朋友名叫张以谦,这份自述材料是张以谦的父亲临终前留下的。在张以谦的眼里,父亲似乎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通过这份自述材料,他才知道父亲那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为了更多地了解父亲,也为了给父亲的革命经历找到证明,张以谦曾经通过各种渠道打听知情人的下落,那个当年介绍张逸仙加入共产党,后来又一起从事革命工作的杨奠坤,自然是重点寻访对象,当他听说杨奠坤可能在哈尔滨时,就赶忙写信请张晓宏帮忙。

张以谦(张逸仙之子)

我说你了解一下,哈尔滨有没有叫杨奠坤的人,张晓宏也很热心,他在读大学,到处去打听杨奠坤的情况,打听来打听去也打听不到。

受朋友之托,张晓宏开始到各个相关部门打听和查找有关材料。然而,几个月过去了,结果很令他失望,没有人知道杨奠坤这个人,公开材料里也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就在张晓宏准备把这个消息写信告诉张以谦时,一个新的线索出现了。

张晓宏(共产国际情报史研究者)

我当时向我同学的父亲寻求这件事情,他说杨奠坤这个人肯定是没有,但是类似你说的这种事情,我知道有个叫杨佐青的人,他曾经有过类似的这种经历,你可以按照杨佐青的线索去查找一下。

很快,张晓宏了解到,杨佐青曾担任黑龙江省外事处的处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因“苏联特务”的嫌疑受到迫害,已经于1970年去世。

通过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张晓宏看到了杨佐青的档案。档案里的一份关于参加共产国际情报组织的自述材料,一下子引起了他的注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