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宏(共产国际情报史研究者)
这个材料写的是一个大纲,但是这个大纲却把整个10年来的国际情报,他的经历框架性的东西写出来了,他没写得很详细,要写得很详细应该说更能供我们研究了。
这份材料透漏的信息让张晓宏隐隐感觉到,杨佐青可能就是他要寻找的杨奠坤,这个猜想随即就被证实了。
张晓宏(共产国际情报史研究者)
在材料档案的查找中发现,在他的原名当中明显地标着叫杨奠坤,所以这个问题就找到了答案。
张晓宏立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远在上海的张以谦。
得知这个消息后,张以谦非常兴奋,他请张晓宏赶快和杨奠坤的家人取得联系,为父亲的那段革命经历找到相应证明,完成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张晓宏(共产国际情报史研究者)
杨奠坤的妻子和孩子还都在,后来我们就开始了长时间的交流,长时间的交往,我把我朋友托付我要找到杨奠坤的事情跟他们讲清楚了。
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那段经历,杨奠坤的妻子苏风并不愿触及这个话题。虽然杨奠坤找到了,但是,没有更多的证据证明杨奠坤就是当年和张逸仙并肩战斗的那个人。
身负朋友的嘱托,张晓宏一次次地登门拜访,终于,苏风被他的真诚所感动,拿出了一份手稿,这是杨佐青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隔离审查时写的一份交代材料。
张晓宏(共产国际情报史研究者)
这份材料当中明确地写出他什么时间和张逸仙相识的,他们两个人什么时候到苏联共同受训,学习国际情报工作的,他们俩什么时候从苏联返回到国内,设置工作站,如何共同工作,后来什么时候分开的,这些情况写的都是非常清楚的。
把这份材料和张逸仙的自传对照,其中关于在共产国际情报组织工作的记述,完全相同。后来,张以谦就是凭着这两份材料找到相关部门,证明了父亲张逸仙的革命历史。
●《重访》栏目主持人
朋友交代的事情终于有了结果,然而,这两份自述书背后,两个人物的命运和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却深深地吸引了张晓宏,他决心沿着这条线索继续调查和寻访,拨开重重迷雾,使深埋于岁月深处的那段历史露出真容。
1934年初春,莫斯科西北郊森林中的苏军培训学校又迎来了一批新学员,其中就包括23岁的杨奠坤和40岁的张逸仙。
我们的学校在莫斯科西北,一座小山森林中的校园,中间一座楼房……一片森林很大很大,一圈板墙围绕着,校门下山坡对面是曲折的一条小河,河上是我们的靶场。
——张逸仙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