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节:精神是岁月的凝聚

大学,梦起飞的地方 作者:冯刚


(一)历史是时间的积累,精神是岁月的凝聚

任何校园文化都与它的历史联系在一起,都在这沉积中显得愈足珍贵。因此,谈论校园文化不得不从校园的历史谈起,否则如果没有源头,活水自何而来?

近代意义上的大学(university)产生于西欧,古老者如巴黎(1170)、剑桥(1209)、哈佛(1636)、耶鲁(1701)大学。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伴随着西欧市民阶层的崛起而兴起,以探寻真理、培养完整人格和追求独立地位作为自己的目标。正如伟大的灵魂产生伟大的人一样,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让后人倍感钦慕:巴黎大学自由辩论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牛津大学的浪漫、宽容和博大,剑桥的严谨而孤傲以及柏林大学那些思辨的大学生们……当"大学",这个西方的舶来品在19世纪被引入中国--它身上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大学文化,还被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印记--一批希冀"教育救国"的仁人志士用它来振兴华夏的希望。虽然大学在中国历经坎坷,但这种大学文化、校园精神即使是在最为风雨如晦的时刻都没有消失,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在折翅之后又能冲天而起,并且飞得更高的关键所在。

今天,离中国第一所大学的创建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这个世纪里,中国的高校见证了中国由衰落走向复兴,而它自身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每个高校在历史的长河里哺育出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如北大的激扬江山、清华的含蓄内敛、南开的朴实无华……但不管外表多么迥异,但振兴国家的内核却始终没有改变,一以贯之于所有的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真正魂系之所在,而这一切成为中国大学所特有的品质。一句振兴中华并非虚文,它发酵在中国各个大学的校园文化之中,让你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清晰地感觉得到。

(二)爱国、求知、奉献,薪火相传的大学之魂

校园文化是爱国的。这是先贤们创办大学的宗旨,同时它也被他们的子孙后代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从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器物文明,到康梁维新"当今之学,当以政学为主义"的学习西方制度文明再到创办大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人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但当他们发现以教育为武器可以真正复兴中国,摆脱积弱积贫地位时,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其中,作为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普罗米修斯"。

"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这是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张亨嘉在开学典礼上向京师大学堂学生的训话,这在同时期的其他高校也有类似的表述。不仅是北大,张伯苓先生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而创办的南开大学,马相伯先生为反抗帝国主义殖民教育而成立的复旦大学,孙中山先生为大革命培养知识人才的中山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中国人民大学,培养中国交通人才的上海交通大学以及由留美预备学堂发展而来的清华大学等,都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