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所在真水(1)

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筚路蓝缕 作者:李荣融


我去过六轻厂区多次,一次是在网上,两次是实地调研,其余却皆在梦中。谈起感受,真有如登上了高耸入云的台北101大厦,顿时有了101种心情。

六轻是台塑集团建于台湾麦寮的第六轻油裂解厂区的简称。我对六轻最早的印象来自台湾当年度的一篇优秀散文《离家不远》。网上的这篇散文一开头写到:“这是一个老旧翻新社区,八十三年夏推出。……前面要开一条八米路,直通镇上心脏地带;六轻在麦寮建厂,这里必然大有发展”。

当地人常用“风头、水尾、九降风”来形容麦寮浊水溪入海口的恶劣天气。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有持续不断的强季风,风力常在5级以上,风速达每秒5至10米。每当海风吹起,原本静谧的小渔村立时显得形单影只,隐约于漫漫黄沙之中。只是后来由于台塑集团建六轻,这才引致当地社会发生结构性巨变:“不仅波及地形、地貌、产业和生活作息,同时也波及人的面孔,甚至连人心也都彻底改变了”。

这一片经“填海”造就的陆地有32平方公里,倘若是晚间观望,整个海岸线灯火通明绵延不绝达数公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搭乘飞机掠过麦寮上空,宛若棋盘的六轻厂区和麦寮港清晰如画,引来游客的一片啧啧称赞声。仅四五年时间,六轻已使台塑集团的营业额一跃占到了台湾GNP的11%强。

可谁曾想到,六轻自申请到立项再到量产,前后历经30年,其间对台塑集团蕴涵着怎样一个“绝处逢生”的意义。每当与人谈及六轻时,董事长王永庆和总经理王永在昆仲两人的表情便各不相同:一个用坚定不移的口吻断言,六轻将是台湾的又一次工业革命!而另一个却哈哈大笑着说,六轻与海为邻,比较舒服!

第一次实地访问是随清华大学的教授们所做的一次学术调研。此次感受最深的是,台塑集团的企业文化“勤劳朴实”和清华大学的校训“行胜于言”,都是同一个文化繁衍出的两种不同理解:一个始终是在用智慧努力地去工作;而另一个则是在认真地研究智慧并把智慧教给年轻一代。

应主管的邀请,我们驱车来到了麦寮港防波堤的尽头。站在这里向西望去,是波涛连绵的台湾海峡。在震耳的海浪声中,你会以为自己不是在倾听涛声,而是在倾听50年来海峡之母寂寞时的喃喃低语,因为再好的海峡,倘若没有航船,没有渡客,那么一切也就失去了人脉和生机。

向东望去,是绵延8公里的六轻厂区。平生第一次徜徉在六轻如海藻般稠密的输油管线中,不由得想起这里也和海峡那边我的家乡一样在做着类似的建设,不仅地价猛翻数倍,就连多数的人也一如那篇散文所描述的:负笈他乡,如候鸟,逐月、逐季、逐年归返。想必这几万名台塑人也都是这样,每逢节日、假日,一律纷纷搭车、搭船返乡圆梦。听一位蔡姓高级专员流利的解说,我仿佛觉得这些六轻的建设者们就像是厂区外围防护林周边的黄松林,每当风沙来袭时,首先挺身抵挡的总是他们。

当人们再以今天的成功规划未来时,这才醒悟到其实往事并不如烟。对于我,两边在时间的记忆中都是模糊地带,但无论如何麦寮的大好荣景还是似曾相识,时时刻刻都弥满着厚厚的人亲土亲的诱惑。

也许正是这种诱惑又促使我做了第二次参访。这次是孑身一人前往,自然经历和思绪皆与前一次不同。长时间的停留终于使我有机会探索王永庆、王永在昆仲乃至众多台塑人内心深处之所念所想。

“修身养家,明强为本”。有趣的是,企业家之言行常令学术界陷入沉思:也许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是企业家主宰经济命脉的时代;也许作为学者命中注定要去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在台湾,人们谈论王永庆就像大陆人谈论柳传志、张瑞敏、徐明等人一样,他们都是抓制度和成本的专家。在我看来,他们的管理秘诀都在于如何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其功效皆有如“割五尺之竹,若日取其半,则利润万世不竭”。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确有千百种追求财富的路径和方法,并且每一种路径和方法也都充满了特定人群的智慧和努力。也许是出于保守的缘故,也许是出于拘谨的理由,我宁愿相信制造业的力量,相信制造业企业家为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而不愿相信那种“你得到的就是我失去的”博弈神话。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