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闯入石化工业(3)

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筚路蓝缕 作者:李荣融


换句话说,如果要成立一家PVC厂来供给台湾本地加工所需原料,那么每天只需生产两三吨就足够了。若拿严演存提出的每天生产4吨的标准来计算,工厂运转后每月可产出100吨左右的PVC粉,而永丰化工厂只能消化其中的50吨,那么其余的50吨该卖给谁呢?其间所隐含的投资风险不言自明。

当何义的两兄长何传与何永了解到产能和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事实以后,就更加反对何家参与PVC粉制造计划。最后协商的结果是,何家可以投资持股,但不必站在产销第一线,直接参与经营。于是,何义不得不向“工委会”打退堂鼓,迫使“工委会”只得另找投资人,否则美国人将撤回78万美元的经济援助。

就在这个时候,有消息说王永庆有1 000万元资金在手上,正在向“工委会”打听有什么工业可以投资。据说当时王永庆有意投资水泥业,但“工委会”却不批准,理由是水泥业不对民间开放。“工委会”介绍新竹玻璃公司给王永庆,但该公司一方面需要挹住资金,另一方面竹玻董事长陈尚文和王永庆又谈不拢。当王永庆听到传闻说有美国援助的轮胎制造投资计划后,他便通过熟人取得了当时“行政院秘书长”陈庆瑜的介绍函,前往“工委会”拜访“化工组”主持人严演存博士,请求将美援轮胎投资计划交予兴办经营。但不料三言两语之后,严博士认为王永庆对工业没有经验,竟一口回绝。可离开后不久,王永庆又接到了严博士的电话说,有一美援的PVC生产计划,可以让王永庆来兴办。

据严演存回忆说,当时“工委会”明知王永庆没有经营过塑料加工厂,“经历不很配合”,但“工委会”仍将PVC的用途、制法和性质“略略告知”,并推荐说台肥 某君可提供技术服务,没想到王永庆“竟立即一口同意投资”,自接洽到定案仅用了一周的时间而已。

严演存接着回忆说:“在各项美援计划中,最成功且有巨大影响于岛内经济的是PVC计划。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他们有眼光,当时福懋恐怕是世界第一小的PVC公司,不料30年后竟成为世界第一大。”

福懋公司成立后,王永庆出任董事长,赵廷箴担任总经理,而何义只担任常务董事。应该说,王永庆进入福懋完全是个意外,但是遗憾的是,福懋尚未投产,何义却不幸于1956年1月病逝于日本。

1957年,王永庆前往“工委会”拜见尹仲容,请求将福懋塑胶公司改名为台湾塑胶公司。王永庆解释说,他希望将“福懋”两字改为“台湾”,因为这样修改不仅好记好写,而且和公司名称的英文翻译FORMOSA对照,也比较容易被“外国人”认可和接受。

按照常理,要开设一家工厂,必先作可行性调查,然后再作决策。可王永庆在接到严演存博士的电话后,连考虑都没有考虑,便一口答应下来。他说他当时就像是“一只久经饥饿的瘦鹅看到食物一般,迫不及待地将之一口吞下”。

在王永庆看来,自贩米到1954年成立福懋,时间差不多已经过去整整22年。期间,除了公营企业接收日本人留下的事业外,一般私营企业的规模都比较小,经营状况也不好,再加上国民党初到台湾,仅有的一点外汇也都全用到了购买军事装备上,就算是有什么投资计划,也不可能轻易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一听说有美援,王永庆自然是喜出望外。

整个建厂过程历时近3年时间,以当时的情况看,还算是十分顺利。但等到投产之后,问题便接踵而至。其中最令王永庆头疼的是,第一年所生产的PVC粉几乎没有销路,全部积压在厂区内。

眼看着产品堆积如山,王永庆如坐针毡,进退维谷。产品销不出去,自然谈不上前景可期,当初一起合伙入股的几位股东见状纷纷要求退股。无奈之下,王永庆被迫以板桥、松山两处砖厂和10多甲土地的所有权来交换台塑的股份,然后再自己一个人独撑天下。

分析产品滞销的原因,王永庆发现,在建厂初期,PVC粉的国际行情是每吨1 000美元,但到了投产时则掉至每吨1 000美元以下。自投产后,台塑的产量一直很低,而且成本又偏高,另外再加上出口市场没有着落,岛内仅有的两家胶布厂又认为台塑的PVC粉质量欠佳,拒绝采用,并进而全部进口。在这种极度困苦的情况下,王永庆想起了十几年前在民雄乡下饲养瘦鹅的经历。他想,只要刻苦坚韧,耐心寻找出路,总是会有办法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