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败系一念之间(2)

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筚路蓝缕 作者:李荣融


卡林虽在日本有过办厂的经验,但他在岛内的工厂却因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以致于当天用PVC胶布吹制成的产品到了第二天竟全部漏了气,无一合格。虽然现在这种吹气产品可以做到100%免试漏,并不稀奇,但在当时要做到符合品质要求却并不容易。

在卡林的工厂生产了一段时间之后,王永庆发现,如果只限于吹气加工,那么PVC业务的开拓范围终归还是有限,因此除了生产胶布以外,南亚还必须再开发PVC胶皮的三次加工产品,并直接投放市场,比如皮包、鞋类等。

在这一想法的激励下,卡林向王永庆引见了几位从事窗帘业务的加工厂家。经洽商之后,大家一致认为,台湾完全有条件同时经营二、三次加工业务。要想进一步拓展市场,PVC生产及其下游加工业必须在岛内实施规模化经营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产业逐步升级。

于是,王永庆决定成立新东塑胶加工公司(简称“新东公司”或“新东厂”)。1961年初,新东公司开始招募工人并开工生产。设立新东公司的目的在于负责推动三次加工产业,以便消化南亚公司的塑料皮、布以及台塑公司的塑胶粉,共同为台塑企业的发展打开一条通道。在当时,新东厂的产品主要包括一部分建材和像雨衣、箱包、尿布一类的日用品。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经营条件,新东公司的三次加工事业果然能够依照预期,批量生产出价廉物美的产品,并不断销往海外市场。也就在同时,王永庆“塑料大王”的美名远扬海内外,并渡过“重重封锁”的台湾海峡,开始为大陆人所熟知。

自1960年开始,岛内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扩张”。为加速经济成长,促进资本累积,台湾当局于1960年颁布实施了《奖励投资条例》,开始向企业提供各种租税减免和优惠,旨在奖励投资、鼓励储蓄并促进外销。除此之外,台湾当局还采取了一系列刺激企业投资的政策措施,包括台币贬值、出口退税以及改善基础设施等。

而在岛外,由于美国国内面临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价格上升等问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开始大量进口,从而为岛内的塑胶制品打入美国市场创造了条件。王永庆认为,幸而当时岛内的工资低廉,劳工又普遍具有勤劳精神,从而使得岛内经济通过发展三次加工产业,并与美国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形成互补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王永庆回忆说:“当时新东厂招募工人,每月的工资大约三四百元,应征者趋之若鹜,而且非常勤劳用功,学习态度也是十分认真。经过短时间的训练,所制产品完全符合国际市场的水准,使客户都能满意接受,竞争力很强。”对于这种情形,王永庆又用他的“瘦鹅理论”对新东厂的快速成长过程进行了一番评价。他接着说道:“新东厂的工人,好不容易能找到工作,所以非常珍惜,也特别认真努力工作,因而创造了优良的生产绩效。这一情形和瘦鹅的快速成长相比,实在是极为相似。”

在台湾当时的石化工业圈内,曾流传着这样一则有关王永庆注重调节劳资矛盾、发挥劳工积极性的故事:由于业务扩展很快,因此,台塑、南亚以及新东公司需要不断补充新工人。但对于公司新招进来的工作人员,王永庆下令一律改以从业员称呼。他耐心地解释说,大家都是在一个企业内工作,只是职务不同而已,因此不应该叫做工人,而应该叫从业员。名称的改变实际上意味着劳资平等,王永庆能够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提出这一理念,实际上既体现了他在经营决策上的前瞻性,同时也标志着他的管理水准早已远远超过了时代的要求。

正如王永庆所料,新东公司成立4年多,其产品根本不敷市场所需,整个下游加工业一直处于快速的扩张之中。按照王永庆的说法,新东厂基本上成了个体私营企业创业的摇篮,因为他眼见台湾三次加工业的发展条件在新东厂的示范作用之下已经趋于成熟,遂萌生了将之关闭,以便鼓励更多的原新东公司业务与技术人员各自出去开创新事业的念头。

王永庆认为,台塑供应PVC粉做原料,南亚接来产制二次胶布、胶皮等产品,然后再供新东及众多三次加工客户生产最终消费品,那么如此一来,新东公司的三次加工产品难免就和南亚的其他客户发生业务上的竞争。这些加工客户都能了解新东公司是本行业的开创先锋,同时也明白台塑企业从生产原料到从事加工,是迫于客观环境的需要而不得不为,虽然并无公开不满,但新东公司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再说,新东公司要想凭其一己之力开拓新产品,其施展的空间也不会很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就此顺应市场需求,让众多三次加工客户各凭其智能开创发展的前景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