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败系一念之间(3)

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筚路蓝缕 作者:李荣融


眼看众多三次加工业者都能各展所长开发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强劲的竞争力量,且已立于不败之地,此时王永庆感觉到成立新东公司的意图已经充分贯彻,再继续下去的意义不大。不久,他宣布关闭新东公司,集中精力做好中游原料的生产和销售。王永庆的决策实际上起到了一个群策群力的作用,使得创业者们在不知不觉中发挥出了巨大的潜能,并挟其质量的优势缔造了台湾举世无比的三次加工体系。

一时之间,台湾各地的三次加工厂有如雨后春笋,其业务鼎盛一时,为日后台湾石化工业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维系了一个稳定而坚固的基础。由此既可见王永庆过人的经营眼光和前瞻视野,同时又为评述王永庆对台湾石化工业的贡献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证。此次经营事件表明,一个人的视野和胸襟有多大,那么他的事业成功的机会就有多大。

新东厂自成立至关闭,期间仅有4年多时间。如果说王永庆当初通过扩大产能和成立南亚公司这两个举措,带领台塑集团度过了第一次生存危机,那么此次关闭新东厂则真正体现了王永庆的经营才能。一般来说,在企业经营渐入佳境的情况下能做到激流勇退并寻求到更广阔发展领域的人,恐怕并不多见,但王永庆确是其中之一。所谓成败纯系于一念之间,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1965年7月,新东厂结束经营,其全部资产并入南亚公司,并且南亚公司也正式更名为南亚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新东厂虽然中止运营,但是“新东”这一品牌是否还要保留,却成了另外一个新问题,一度令王永庆颇费斟酌。因为多年以来,新东厂的各种三次加工产品已经推展于世界各地,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若因结束营业而连带废弃其名,实在令人感觉不舍及惋惜。

但经过认真考虑,王永庆认为,新东厂创立的出发点是为了开拓下游加工产品,从创办开始起步到功成身退,这当中也缔造了无愧于创立宗旨的业绩,并且对于所承担的使命有其成就及始终,因而认为,与其留其名改用于其他另外选择的行业,不如使其名随同所开创的事业一起隐退。

至今,许多原三次加工业的同行们仍念念不忘昔日的新东厂。由此可见,如果当初留其名而另谋他业使用,那么人们就会对其领头开创三次加工的印象逐渐淡化,甚至如果留其名改作其他事业使用,并且如果在经营上再无出色之处,那么还会令人产生某种大不相同的感触。如今不论从哪个角度加以体会,都益加证明当时将“新东”之名随其加工事业一起隐退,乃是正确的决策。从是否要保留“新东”品牌这件事,人们完全可以体会到王永庆经营企业的独到之处。

新东厂解散之后的历史事实证明,王永庆的决策的确十分高明,它使台塑企业的根基渐趋稳定,逐渐脱离了动荡不安的险境,因为由新东厂所培养出的一批青年干部在新东厂关闭后纷纷自立门户经营三次加工事业。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岛内的三次加工厂一下子就增加了几十家,二三年后更扩充至数百家,并且每家工厂的规模也都是随着业务的拓展而不断扩充。

至1967年,台塑公司的营业额高达亿元新台币,比1963年增长;至于南亚公司,其发展速度更快,营业额不仅在1966年超过台塑,1967年更是高达亿元新台币,两家营业额合计约占台湾GNP的1%,名列岛内民营企业集团之首。

在创造财富的路途上,王永庆感叹说:“此一发展过程,处处都遭遇严酷考验。若无坚毅决心,勇往直前,并且深思熟虑,敏捷应变,实难打开生路。尤其当面临种种困境时,如果稍有松懈,或者心存犹豫,不及应变,辛苦建立起来的基业,即有可能随时倾覆。”

任何企业的持续繁荣兴旺,并不是运气好所致。运气好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让企业快速膨胀起来,但这种情景不会长远,因为随着企业的逐渐成熟,其中的某些因素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比如战争、政治干预等外部原因,会阻碍企业的进步。这时,企业能够做的无非是重建组织并加强控制和管理。

因此,如果说台塑企业在创立初期曾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一点也不为过。企业创立之初所遭遇到的种种严酷考验,使得王永庆不得不事事竭尽心力,劳神苦思,设想出各种应对之道。类似的经历,不但有助于王永庆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同时也有助于他在以后面对困境时完全可以做到无所畏惧。他深深地体会到:“天下没有容易之事,但也没有做不到的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