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发现,台湾的棉花一向依赖进口,当地并不生产。他每次到乡下农家,随处可以看到一家人合用一条破烂的毛巾,尽管上面的纤维已经开始磨损并脱落得像是蚊帐布一样,但仍舍不得扔掉。那么为什么不去利用占台湾全岛面积约2/3的山地?王永庆反问自己说,为什么这么多山地被“弃置不事开垦,林木任其自生自灭,甚至林班砍伐有余之枝梢残材亦任其腐烂,不懂利用,不准利用。一方面是一条毛巾用的破破烂烂舍不得扔掉,另一方面则是山地的浪费,山林的浪费,虽然看得见一条几块钱的毛巾,但却看不见2/3山地庞大资源的损失,这真是不可思议啊!”
员工为了煮饭烧开水还要去捡薪材,一天所捡的不过几十公斤,能烧多久呢?那位老妇人捡一次薪材需要花费半天的时间,捡来的顶多不过数十公斤而已。100公斤薪材的燃烧能量大约等于10公斤的煤气。进口煤气每吨CIF为35美元,合新台币1 400元,那么1公斤是元,加进口关税及运输等其他费用总共不超过5元,则1天捡到薪材100公斤不过等于煤气10公斤,也就是说,花一整天时间和劳力只得到50元,这是一种多么不经济的就业方式。再说使用薪材比煤气不方便许多,更不用说浪费时间,而时间就是金钱。
根据“农复会” 统计,当时岛内的人口数量大约有200多万户,1 400多万人,每年约需用掉300多万吨薪材。如果按每户每月使用煤气25公斤来计算,那么每户每年使用煤气的总量为300公斤,总费用为2400元。如果再按煤气与薪材之燃烧能量比为1:10来计算,则每户年使用薪材量大约为3 000公斤。“农复会”所统计的300万吨薪材用量实际上只包括岛内100万家户的使用量,并没有包括全部。
说起来总量并不太多,但如果把这300万吨薪材拿来做木浆,按4吨木材做1吨木浆,1吨木浆卖140美元计算,那么300万吨薪材可折合75万吨木浆,价值合计约亿美元。假定1吨煤气可抵用10吨薪材,那么300万吨薪材不过30万吨煤气,1吨煤气按CIF35美元价格计算,那么30万吨煤气的价值是1 050万美元,与利用薪材做木浆之收益相较尚可多余9 000万美元。当然,至于改用煤气以后,卫生、省时、省力等好处皆不包含在以上数字之内。
另外在岛内,王永庆说,看到宣传标语上经常说不要污染空气,不要烧生煤,要有公共道德,注重公共卫生等。可是不用薪材,不用煤炭,拿什么当燃料呢?若能用到既方便又经济的燃料,不用宣传也不用取缔,人们自会改用合乎卫生、不污染空气的燃料,空气污染的威胁也就自然能够解除。如果采用煤气,既可节省许多珍贵的自然资源,同时也由于卫生,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工作效率不知能提高多少倍!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是会尊重公共卫生的,只因工业尚未发达,民众所得未达理想水准,如禁用生煤而代用燃料无着,徒禁而不能绝,这种情形若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恐怕比我们还不遵守公共道德呢!
想到这里,王永庆几乎是拍案而起。他遂下定决心成立台湾化学纤维公司(简称“台化”),专门利用山上的枝梢残材制造木浆,然后再把木浆做成化学纤维,以代替天然棉花。1964年10月,王永庆在彰化县开始筹设台化公司,设计产能为日产木浆50吨,并由木浆再每日生产45吨嫘萦棉。在设厂的宗旨中,王永庆写道:“鉴于本省因环境之限制,天然纤维匮乏,为配合纺织工业之急速发展,乃于彰化厂区筹建利用本省山林阔叶杂木之小径木或枝梢材制造木浆、嫘萦棉并向下游发展纺纱、织布及染整加工等一贯化的纺织工厂。”
建厂的消息引发了业内人士的颇多猜测和议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台化公司每月需要的7 500吨枝梢材从哪里来?甚至还有砍伐业者和林业专家亦认为,台化料源的未来供应必定会有问题。
在争论中,王永庆不慌不忙地拿出纸和笔,给专家们细细地算了一笔账。王永庆说,台湾约有160万公顷林地,可用木材的蓄积量高达亿立方米。若以上述林地面积及蓄积量的半数(根据林业专家称利用率起码有八成,姑以五成计算),并按每20年轮伐一次计算,那么每年的平均作业目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