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位于厦门岛西侧,闽南金三角突出部,西与漳州接壤,北与集美相连,东南与厦门本岛隔海相望,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海沧的地貌主要由丘陵、台地、平原组成,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破坏性较强的地震。优越的港口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使海沧成为福建南部拓海贸易的重要港口。孙中山先生曾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要把海沧建成“东方大港”的宏伟构想。20世纪初期,英国“亚细亚”和“美国美孚”两大国际财团也曾将海沧作为输送石油的中转站和船舶的加油基地。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海沧台商投资区”,规划开发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台商投资区。海沧地处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闽南金三角地区的中心,对外交通便捷,距厦门国际机场仅10公里。海沧港口条件优越,海岸线全长公里,可建设万吨级深水泊位36个,海路东距台湾高雄港 165海里,台中港 137海里,南到香港 287海里,北距上海港 564海里,是海峡两岸船舶直航试点口岸——厦门港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外,王永庆看重海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曾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台商最早踏足的一块土地。台商中的大部分中下级干部都讲闽南话,从台湾直接派人到厦门一带的工厂进行管理极为方便,可以省下不少经营成本。如果未来两岸实现“三通”,福建和台湾的经济即可融为一体。福建多山少地,因此造成福建人也和晋商一样多出几分经商的天赋。如果把历史连起来,王永庆就成了福建商人的代表。
1990年1月11日,王永庆在家人的陪同下,再次乘坐飞机离开美国,经香港飞抵北京。像上次一样,他的这次访问仍然受到了大陆最高领导人的热情接待。但是不巧的是,他的行踪在香港被台湾记者发现,并见诸于报端。可以想象,王永庆密访大陆会带给台湾政商两界何等的震撼!
对于王永庆构想的投资计划,大陆方面的工作班子遵循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指示,给予了他大力支持,有关方面很快批准了王永庆在海沧“经济特区”内兴建炼油厂的计划,并承诺提供原油等优厚条件。
结束在北京的会谈后,王永庆开始在大陆考察。他先后访问了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分别同各省市负责人频频会晤与交流。厦门市政府对于王永庆前往投资十分欢迎,他们同意提供1万公顷土地,以每平方米5元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每公顷只有新台币万元,且使用期限是70年。
按照与邓小平商谈的内容,王永庆告诉厦门市政府,他准备在海沧斥资70亿美元,进行包括从炼油到轻油裂解,从石化中间衍生产品再到塑胶二、三次加工,将海沧整合成为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化工业加工特区,另还准备建设自备电厂、运输船队以及银行金融体系等。至此,“海沧计划”的实施蓝图正式浮现,它和台湾六轻计划初期只提出设立年产45万吨烯烃厂的情形完全不同。
王永庆密访大陆的消息被媒体披露之后,引起台湾舆论一片哗然。有人以调侃的口吻比喻说,王永庆在大陆打的这个喷嚏,使整个台湾都感冒了!
为了避开媒体的追踪,王永庆没有返回台湾岛内,而是继续住在美国。但岛内的新闻记者不肯就此罢手,纷纷前往美国进行采访。
在接受《联合报》记者张作锦采访时,王永庆坦率地说:“现在台湾的加工厂四散而去,离开台湾另寻生路。以制鞋业来说,台湾原本有1 400家,目前只剩下不到一半,即使留下的,也是勉强在支撑着。纺织业也一样愈来愈难生存,企业关的关,跑的跑,这样下去怎么办?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永庆甚至以手提包业者为例作了一番说明。他说,手提包业者过去一直被业界视为是不愿赴大陆投资的“死硬派”,认为在大陆投资成功的例子很少,就算有成功的也比在台湾做得还辛苦,但现在他们对大陆投资的态度却有了相当的软化迹象,以往生产软包的厂商共有十几个贸易商系统,但如今在台湾只剩下3个还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