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通过减轻中下游加工业者负担的努力,虽然暂时使石化下游企业外移的风潮有所减缓,但是最终的结果仍是无力回天。因为,就台湾当时的经济环境来看,汇率损失问题解决了,但是劳动力数量及其价格问题又浮现出来。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大批台商开始不顾一切地涌入大陆。
1990年6月,郝柏村取代李焕担任“行政院长”。 12月6日,郝柏村在“行政院”会议上公开表示:“六轻一定要建。”郝柏村的话显示了台湾当局对王永庆六轻工程的重视与决心,这在台湾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随后,台湾“经济部”更是积极地修改有关政策和法律,以配合六轻计划的落实,企图以六轻为典范,鼓励企业“根留台湾”。不久,“经济部”就审查通过了台塑六轻的建厂计划,“海沧计划”的前景一时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1990年4月9日,王永庆在岛内接着发表了他的第二篇万言书《谈石化业如何把根留在台湾》。在文中,王永庆理直气壮地解释了他对“根留台湾”的看法。他说,我们可以提出事实加以证明,当各行各业纷纷缩小经营规模,甚或关闭工厂之际,一如最近报纸所报导,纺织厂商不到两天就关闭一家,3年之间关厂达数百家。在此情况下,台塑集团仍无减缓其投资脚步,1989年的投资金额高达247亿元,占岛内总投资额的30%。据报载,若扣除台塑集团的投资额度,岛内投资将呈现巨幅负增长。工资上涨及新台币升值,应该都可以努力设法克服。但今天岛内石化业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并不在此,而在于因为环境的恶化,致使企业根本难以依照计划进行必要的投资及经营活动。以六轻为例,在经过当局核准后,台塑向外购买技术和设备,耗费了可观的资金,但是因为受到“非法”的干扰,建厂工程迟迟不能进行,进口的设备摆在一旁生锈。
台塑说这些话,并不是为了要争取同情,而是在于强调,岛内石化原料供不应求,六轻建厂正是顾全整体发展的必要之举,但却受到“非法”干扰而停摆,有关方面对于此事应该如何处理,迄今未曾有所表示,致使业界根本无所适从,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所在。
岛内石化下游业者因为投资环境变化必须设法外移,而中间原料业者受此时势所迫,又不得不前往配合,在此情况下,岛内厂商前往大陆特区投资,而将盈余汇回岛内,实际上等于是将石化工业的根留在台湾。
如果台塑集团不能及时兴建石化原料厂,将来发展前途必定堪忧。可是对于这样的问题,有关部门竟然坐视不管,长此以往,工商业界将如何谋求经营前途?台塑集团不能依照计划兴建六轻而受害,是“小我”的损失,可问题还在其次,而当台湾当局对于“合法”而且必要的建厂工程都不能保障其顺利进行时,必将导致业界丧失其信心,这样看,这个问题就十分严重了,是“大我”的损失。
1990年6月,王永庆毅然率团第三次访问北京,并且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永庆曾派人多次赴大陆就“海沧计划”的细节问题继续进行商谈。
王永庆一共向大陆方面具体提出了十一项要求,包括提供原油、建立特区等。甚至有趣的是,基于当时大陆的实际情况,海沧案在开始时计划将使用的土地划为特区并像深圳一样在特区四周架设铁丝网。但是后来,王永庆却建议大陆方面应特别允许免除铁丝网,因为虽然在诸多厂商当中,如有任何一家发生违法情事,将可能波及全特区并造成不良影响,而台塑集团完全可以通过全面实施计算机化管理来加以解决,并且要求任何加入海沧特区的厂商都必须接受且全面执行。
王永庆说:“我们也一再提出说明,凡能够做到计算机化管理,就像是天衣无缝一样,绝不会产生任何漏洞,因此可以免除架设铁丝网。更重要者,在无漏洞之下不但国家税收必定增加,而且国民普遍守法,社会秩序井然,违法之事自然能够杜绝,其意义之深不难料想。”
1990年11月,陈水扁等5位台湾“立法委员”在美国观摩国会议员选举期间,专程会晤王永庆。当问及他对于“六轻”的态度时,王永庆避重就轻,并没有直接答复。而当“立法委员”们督促他回台以安民心时,王永庆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