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切艺术的特性和本质。
教育艺术,也应是美的,教育艺术家应不断地追求美、创造美、展示美,用美来感染人、陶冶人、震撼人、征服人。
教育是一种艺术,当然也是一种创造——塑造。
塑造美的心灵,是人类意志上的渴望。塑造美的心灵,更需要艺术。
心灵之美,是最高尚的美。
塑造美的心灵,是最高尚的事业。
美,是变幻无常的,人们却要它静止。
美,是稍纵即逝的,人们却要它永存。
教育艺术工作者要抓住瞬间的美,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使这美的一瞬间在人类的长河中延伸,延伸到明天、到未来,直到永远永远。
以教者的思维唤起学生的思维;
以教者的感情唤起学生的感情;
以教者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兴趣;
以教者的审美情感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以教者的所爱唤起学生的所爱;
以教者的所知唤起学生的求知……
教育艺术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于人类文明的传递。人创造了教育艺术,教育艺术又增进了人的智慧,塑造出美的灵魂。
有人说:哲学家比医生更能解剖,他们分析但不医治。
教育艺术家,一要解剖,二要分析,三要医治,四要抚慰。
教育艺术家教育别人,不是让人回报自己,而是让别人增长智慧,再去启迪他人,施惠于全人类。
你要关心祖国的未来吗?请你首先关心青年一代;你要关心青年一代吗?请你首先关心青年的教育;你要关心青年的教育吗?请你首先要关心教育的艺术。
所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是在循循善诱中让受教育者找到人生正路,并引导他们自觉地走正路。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美,因此教育艺术家要善于发现美,弘扬美,用美的方式塑造美的心灵,培植美的才华。
教育,使一个人对未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不理解的事有所理解,从而使那些似乎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教育艺术家的作用,不在于无可争辩地解决人们提出的所有问题,而在于通过艺术的强烈感染,促使人们在永无穷尽的艺术形式中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事业。
一个伟大的雕像之所以壮美,是因为雕塑家削掉了那些不壮美的部分。
一个教育艺术家,要想培养完美的人,是要帮人们学会削掉那些不完美的部分。
教育艺术家,是心灵的建筑师。他的价值在于告诉人们:“命运的建筑师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有作为的人,要善于选择自己的“水泥”与“钢材”去建筑命运的大厦。
教育艺术家,心中有爱的火种,才能燃起美和爱的火焰。
画家的创作用色彩,音乐家的创作用音符。
教育艺术家的创作是用灵魂,用眼来传神,用心来叙述。
一个教育艺术家不仅要善于艺术表达,而且要善于艺术的思考。不仅要会传授古人留传下的知识,而且要学会艺术的再造。
教育艺术家,为人要正,育人需曲。
为人,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
育人,委曲婉转,诚挚耐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者之于教育对象,应如阳光、空气、雨露……是给予,无私的给予,而非索取。
一个好的教育艺术家,要放得开,收得拢;要洒脱而不浮滑,灵动但见率直;要含蓄不要太直、太露。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育艺术家,对书本知识是要学习和继承的。但是,不能人云亦云,不能亦步亦趋,要批判地继承才能创新。
郑板桥说:“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学习,必然导致食古不化。
灵感,不是神灵与感应。
灵感的产生,如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教育艺术,特别需要灵感。
灵感,也是“顿悟”。
灵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迸发,而是长期实践与思考孕育的儿女。
“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
“灵感无非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
灵感,不是神赐,也不是凭空而来。
灵感,是实践与思考的结果。
灵感,往往是经验丰富冥思苦想之后出现的一种“顿悟”。
这种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突然萌生的“顿悟”,是人们在创作高潮阶段出现的一种最富创造性的心态。
教育艺术是教育与艺术的结合而产生的儿女。它既不是给教育戴上艺术的桂冠,也不是给艺术穿上教育的皮靴,它是教育与艺术有机的结合。
教育艺术,是一种艺术的综合体,它不是某一部分单一的闪光,而是内容与形式、思想与技艺多方面的集结。
教育艺术是教育家心灵深处闪烁的智慧和光彩。
教育艺术活动是一项教育家高层次的智力活动。
教育艺术,是教育的飞跃。
教育艺术工作者,借助自己的灵魂与智慧、学识,借助各种艺术手段促进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感到一种愉悦,在熏陶渐染中使受教育者认识人生,使人的精神更为丰富,道德情操更为高尚,美感意识更为强烈。总之,在施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个教育艺术的审美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