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头鸟被枪打之后,就再也没有鸟敢出头、想出头、愿意出头,到最后退化成没有能力出头……
“枪打出头鸟”是大家熟记于心的谚语了,应该说这句话的教育结果是很成功的,因为它不仅被我们所认知、熟悉、反复体会玩味,还被真正地“落到实处”,成为我们言行的准则和借口。
在枪打了出头鸟之后,其他的鸟就会庆幸:“幸好我没有出头”,“幸好我跟别的鸟一样”,“如果它不出头就不会被打死了”……因为“出头”,因为“与众不同”,而丢了性命;因为和大家一样,因为自己的“不出众”而保住了性命,这是个多么难忘,多么让鸟儿们谨记于心的“保命法则”啊!由此,“从众”带给鸟儿们的好处被记下来了,大家变得千篇一律。因为在它们的心中烙下了这样一个印:与众不同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做“出头鸟”不仅有可能受到来自外部的“枪击”,很多时候还会遭致群体内部的排挤、惩罚。特立独行的人因为拥有和其他人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以显得“与众不同”。对于这种人,群体内的其他人会觉得他们很“刺眼”、“自我”,于是大家就会团结起来孤立和排挤这些“异己”分子,甚至把他们从“门户”中“清理”出去。
面对可能遭受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攻击,“聪明”的人总是按照大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采取同样的行为模式,尽管有时候他也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这么做。“聪明”人这样想:一个人的想法和做法有可能是错的,但是那么多人都一致的想法和做法总不会错吧?就算错了也没关系,天塌下来也还有大家顶着呢!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很多人盲目地跟从大众,而不管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否正确。
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做过这样一次实验。他找来7名大学生坐在一起,给他们两张卡片,第一张卡片上画一条“标准线段”,第二张卡片上画三条线段,其中只有一条线段的长度和标准线段相等,所罗门就要求他们找出这条线段。
其实,那7位大学生中,只有倒数第三位是蒙在鼓里的受试者,其余6名事先已经串通好了,他们的答案保持一致,但三分之二是错误的。这个实验是要测试那位受试者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周围人的影响,坚持自己的正确答案。
实验结果是:有33%的受试者由于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而说出了错误的答案。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社会上很多人都受到这种从众思维“外套”的束缚:
当社会上流行某种服饰或者发型的时候,很多人就会跟着模仿,而不管好不好看,适不适合自己;
当大家一窝蜂出国留学的时候,很多人也会找亲戚托朋友办经济担保;
当流行考证的时候,很多人也会跟着到处报名,这个证那个证考了一大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上;
……
在职场上也是如此。很多人习惯于跟从同事们的做法,大家怎么做就怎么做,大家怎么说就怎么说,一切按“规矩”办事,就算不能做出什么成绩,也不愿冒险去做一些“出众”的行为而给自己带来麻烦。他们这样想:
“老板不爱听反对的话,那么说出我的想法又有什么意义呢?即使听了我的建议,也会在‘你的初衷是好的’后面加上‘但是,公司现在财政紧张’、‘没那么多人手’或者‘这件事可以放一放’之类的话婉转地否定,那么我说和不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即使采纳了我的点子,万一出现了什么事后果可是要我一个人来承担,扣个千把块钱事小,让公司蒙受损失而被踢走可不是闹着玩的!公司里的人际关系最复杂,锋芒毕露会招人妒;与众不同会招人挤;太有个性会让人管,干脆随着大伙聊聊办公室的八卦新闻,平时散散心,年末努努力,保个桌角位就行了。”
不错,这也许会让你短时间保住饭碗,不会成为老板“开枪”那个,也不会成为垫底那个。但是,不久你就会发现,当公司涌进一群二十出头的小伙、姑娘时,论体力、论精力没有他们充沛;论技术,他们那套是最新的;论头脑,你没他们转得快。你渐渐发现自己已经不是刚进来时的自己了。这时的你,即使想成为“出头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你的头脑因为长时间的掩埋而不像以往那么敏捷了,而你的心也因长期的退缩而失去了直言的勇气!
“从众”磨平了你身上的棱角,把你从一块花岗岩磨成为平凡无奇的鹅卵石!“从众”洗去了你五彩斑斓的外表,使你普通如千百万人中的一个!“从众”禁锢了你原来创意不断的头脑,使它变得闭塞迟钝。最终你还是难逃被老板“开枪”的命运。
不可否认,有些时候你应该跟从大家的做法,这样有利于群体的一致行动,但更多的时候你需要有自己的主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道路。一味地随波逐流将阻碍个人独立思考和思维创新,使你碌碌无为,永远只能做人生舞台的配角。如果你现在还跟在大家后面的话,请停下来好好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吧!
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