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是工作积极肯干,愿意钻研学问,头脑比较敏锐。但由于十年内乱,造成知识不足,根基不稳,现在需要奠定和充实基础。
我们要引导青年们去学习钻研,成才之路就在自己的脚下。现在有些青年就是不愿意学,单位给报销学费,也不好好听课,甚至听到半截儿就溜了。谁都瞧不起,什么老师他都看不上。可回过头来看,有些人的文化水平却很差。
一个单位让我去讲讲机关的常用文,即怎样写总结、简报、调查报告等。我就要了一叠公文,从中找出了一百条病句:语法的、逻辑修辞的、事理不通的比比皆是。结果上课时我就当众宣读了一些病句,并宣布不准笑,可大家听后都笑得前仰后合。其中有个是表扬一位老师傅的:"××从苦水中长大,对党一直十分热爱,长期地耿耿于怀";再一个:"××同志逝世了,我们全厂职工化悲痛为力量,真叫做穿着孝衣拜天地,悲喜交加。"科员写的,科长看了,主任签发的,几十份简报就这样到处流传。
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女大学生,英文特棒,生物也学得很好。可是她有一天收到爱情信,信的末尾两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了以后她不懂,就找老教授求教。教授跟她讲,"丝"是一语双关,又是蚕丝又是相思,表示对爱情忠贞的意思。他以为对方听了后会很高兴。但恰恰相反,这个女学生听了不以为然,一撇嘴说道:"什么也不懂,我可是学生物学的,春天的蚕哪里死了?它吐丝做茧,然后化为蛹,再变成蛾子飞出来甩子,子又变成了蚕,蚕可没死。那男的连这都不懂,还爱我?"结果把老教授的鼻子都气歪了。后来他跟夫人说,这个学生英文好,生物学得也好,但是不可以与她谈诗。
所以我说,不管搞任何行业,语文和外语都要加强。李四光不仅汉语好,英语也好,能读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作家的原著。基础知识、外语、实践经验,都很重要。要想成为李四光式的人物,就必须打下一个坚固的混凝土的基石。谁也不要太狂,觉得自己肚子里的货够用了。确实是学无止境。
听说有的连队,城市入伍的高中毕业生就瞧不起连长、排长,说他们是"农村的半拉子大老粗"。他就没想,不管怎么说,连长入伍时间比他长,阅历比他深,军事技术比他强。
成才,不仅需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更重要的是要有发奋的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原想写一部体系完整的史书,可他只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就病死了。司马迁在他父亲瞑目之后,开始了这项伟大的著述工作。但是,正当他专心著述时,因为李陵投降匈奴辩护,汉武帝迁怒于他,而被关进监狱,最后又遭到"宫刑"。司马迁受刑后,每天坐着浑身直冒冷汗,出门走在街上不知所往。内伤兼外伤,双重创伤交加。在这种情况下,人最容易消沉,也最容易颓唐。可是司马迁却忍辱含垢,不仅没有消沉、颓唐,而且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靠自己的力量,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把中国将近3000年的历史写出来了。中华民族总共5000年的文明史,司马迁一个人就写了将近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