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教师是美国华侨,建国初回国,以后一直搞教育。她的父母在国外很有影响。父亲欧阳老先生当年在国民党内地位相当高,曾和孙中山在中山舰上合过影,与蒋介石平起平坐。由于他跟蒋介石发生矛盾,以后就出洋了,携夫人游历了全世界的各大城市和名山大川,连非洲都去了。然后告诉女儿说:"世界上的名山大川我都走遍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我也都享受到了。我得出两条结论--第一,中国好,回国去;第二,回去搞教育。"结果女儿就回国了,后来被打成右派,但她对党毫无怨言,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事业。去年在北戴河我和她见了面,她向我讲了很多教育青年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别的老师向我介绍说,她懂得教育。越是别人不愿意要的落后班,她就接;越是别人不愿意收的青年,她就要,就专门接"坏"班、"坏"学生。改造人的灵魂和镶牙不同,很不容易。这位老师接收的班,被称为介于正式班和少管所之间的落后班,别人都不愿意当班主任,她就去当。并且说,为了改造这些孩子,我要负责。于是就和这帮小孩打交道,身临其境,搞好团结,交流思想,共同生活。她发现组织男孩子踢足球可以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奋发向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就抓住小男孩爱踢足球的特点,天天和他们一起踢,后来岁数大了,踢不了足球就把大门,把不了大门就看衣服、看书包。她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一次比赛,两军对垒,真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楚汉相争,旗鼓相当。踢到最激烈的时候,她所在班的一个小孩一丫子把球踢中对方大门,高兴得跳了起来。这时他谁也没去找,首先想到的是站在风雨里观战助兴的女老师,于是就满头大汗,咚咚跑到她跟前,一把搂住她的脖子喊道:"亲爱的大哥们儿,咱们胜利喽。"一语双关,既是这场球胜利了,也是她的教育思想胜利了。因为这时彼此都已经感到有共同的语言和好恶了。可她所在区的有些老师不同意,说:"这个老师整天和小流氓鬼混呀。"我说,你懂得教育吗?马卡连柯也是如此。不身临其境,身体力行,怎么能了解、影响、帮助孩子们?这个老太太也有家,有自己的丈夫、儿女,可她下了班不是回家买菜,而是到操场看孩子们踢球,帮助教育他们。她每年接收十七八个"坏"学生,每年又输送十七八个好学生,搞政工的同志会体会它的价值。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需要这样一批人。
还有一个台湾籍日本华侨(又是日本又是台湾,可想而知"文化大革命"中滋味好受不了),被分到山沟里当了一个中学教员。为了教育孩子,20年如一日,就是不回城。别人夸她是"海外赤子",山沟里的"瓦尔娃拉"(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主角的名字)。"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孩子们被迫批斗她时,一面举着小拳头,一面却含着热泪。到了晚上一个女生跑到她家,扑到她怀里说:"妈妈,我错了,不是我们斗你的。"说完从兜里掏出几个鸡蛋硬塞给了她。这两个华侨教师,一个在郊区,一个在山沟,但都从不向组织提出要求照顾回北京,真是感人极了。在她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力量,感受到教育事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