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庙宇(1)

丁村:乡土建筑 作者:李秋香


■家庙

宗祠本是古代村落公共建筑的主项,但丁村作为商人的聚落,宗族势力薄弱,丁氏最兴盛时也未建大宗祠,只在南院、北院、中院和“西头”分别建“家庙”作为祭祀场所。

北院家庙建在北门巷西侧,西北区“窑顶上”的东南;南院的家庙建在南院住宅区的东边;中院的家庙建在“西头”区菩萨庙后面。住在“西头”的丁氏族人,家庙建在中院家庙西30米处。北院、中院和“西头”的家庙均不建在住宅群内,而是另外独立建造,说明当初建住宅时并没有规划到家庙。由于没有完整的家谱、没有题记,这些家庙始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了。除建造较晚的南院家庙为前后两进、较为壮观外,其他家庙均为单层厅房三间,前面围一小院,没有厢房和倒座房。规模比住宅小,建筑上很少有什么雕饰。

清代末年,北院、中院、“西头”的丁氏经济滑坡,家庙长时间无人管理,北院家庙1930年前后倒塌,并将地基卖给别姓。中院及“西头”丁氏的家庙也于1949年后不久倒塌,现仅剩基址。

目前保存最好的是南院的家庙,它与南院住宅群紧靠而建,是同一时期的建筑。南院的家庙之所以保存好,一是紧靠住宅便于维修,二是家庙与书院合一,一庙两用,平时不致荒废。这所家庙前后两进,第一进为八字形大门,左右有砖雕门对:“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进入大门是厅房,单层三开间,穿过厅房是后进院,院中正对后厅是一座小桥,下面是水池,象征着学人入泮。过了小桥进到大厅便是祭祖堂,每年冬至及春节前夕族人均要到此祭奠,平时这里延师设帐当作学堂。

■三义庙

丁村在兴盛期内外共有17座大小庙宇。1949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庙宇逐渐拆毁。目前仅存3座:村内的三义庙和观音阁,村南门外的千手千眼庙。

三义庙位于丁村主街的最西端,坐西面东,背靠西寨墙,正对主街。它建在一个高约1.2米的台基上,面阔三开间,有前廊,单层硬山顶。左右做成小八字墙,上刻砖对联:“精忠贯日月;浩气凌云霄。”当心间有槅扇门,门额上书“义重桃园”四个大字。两次间用砖墙封闭。大厅内三间通敞,后墙神台曾供奉着刘、关、张三尊彩色塑像。

三义庙早在建村墙之前就已建成,村民们说这是一座风水庙,主要为挡住村西的煞气,保护居住在这里的所有人。其实,三义庙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复姓的村落中常有,建庙的寓意就是希望村中各姓之间亲如兄弟,团结和睦相处。因此,丁村三义庙一直香火旺盛不断,由全村人共同维护,共同出资修建。

三义庙是村中有文字记录的建造最早的庙宇,现存嵌于庙墙上的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重建三结义殿碑记》记载:

“是殿也,创始于大元至正二年,重修于明季万历丁酉,迨及后或妆金身或更葺理,考之于碑有明志也。然无新不旧,无成不败者,理数之自然也。故降及今而其椽柱朽矣,其墙垣圮矣,其金身之灿映者尘垢掩矣。佥曰可以修矣,爰是纠众同议改建,庀材鸠工,经始于戊戌冬,落成于庚子秋。但见栋宇高大,非犹前之卑也;廊庑舒阔,非犹前之隘也;周围砖砌耐久,非犹前之筑土为墉,风雨之飘零得以损之也;圣容金妆宛然生气之存,非犹前之尘灰掩封也。盖至是而旧者复新,败者复成矣。虽曰理数之自然,而窃以为匪神人幽明相感不能尔也,因援笔为序,俾后起者有所考云。

皇清康熙五十九年岁次庚子月在黄钟谷旦刻石立。”

从这段记载可知,初建的三义庙规模较小,以后在重修时将其扩大。三义庙曾多次修缮,有碑志记载的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观音阁与石牌楼

观音阁位于村东涝池边,紧靠主街南侧,面对北门巷南口。它建于明末清初,是与丁村寨墙同时期所建。观音阁规模不大,单开间硬山顶,坐南面北,前檐全部为外向敞开的木槅扇门窗,雕饰华丽,饰以朱红彩饰,十分醒目。观音阁平日敞开,那些丁口不旺人家的婆婆、媳妇常到此进香祈祷,愿观音菩萨保佑早日添丁,家族昌盛。那些丁口繁盛的人家也来进香还愿,感谢菩萨的垂爱。

观音阁东、西、北三面有石牌楼,北面的在北门巷口,东、西两座都横在主街上。清乾隆《丁氏宗谱》残页载:“南头菩萨庙、东头观音堂先后创建,或明或清,各有碑记可考。观音堂前牌楼三座,先后建立,鼎峙堂前,颇有可观。”石牌楼曾是丁村的重要景观,在村里起着活跃气氛的作用。因此观音阁已不仅仅是一座庙宇,而是村中的一处景点、一处娱乐活动中心。

清末丁村经济衰落后,村中事务无人管理,牌楼因年久失修倒塌毁坏,石料被人们取走做了房基、垫了猪圈。据村民说,三座石牌楼均为一间两柱式,北门巷口的刻“古今晋杰”四字,东侧的刻“慈航普渡”,西侧的刻“汾水带萦”。可惜遗迹不存。

■千手千眼庙

丁村外正对南门有千手千眼庙,是丁村村外剩下的唯一一座庙宇。一条冲沟从东到西从南门外经过,地段十分破碎,村上人认为煞气过重,于是在沟坎边建起一座千手千眼庙,挡住四面八方的煞气以庇佑村民。

千手千眼庙建于明末清初,最早的碑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并没有记载具体建造年代。千手千眼庙初建时为土基土墙,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建时改为砖筑。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重修碑记》中载:“庄之南门外千手千眼菩萨庙年久远,其土台土墙壁遭风雨之剥落者,几不堪矣。今岁秋,余约三两好善者鸠工修理,逾旬日而厥工告成。周围砖砌庑觉耐久,至资财所出,则创建魁阁之羡余耳。工竣勒石,聊书数字,以告今人,以告后人。”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千手千眼庙重修碑记》则载:“余乡南门外千手千眼菩萨庙无创建碑记,不知始于何时,惟顺治、康熙、乾隆年间重修改建,有记可考,古今之善念庶乎不怠。迄今历年,多雨损坏,久不堪矣。幸好善者目睹心伤,了成此举,募化村中,督工修造。易石柱,换砖山五、脊八、墙、门、窗、暖阁,不数岁而焕然改观焉。乃募资有限,工费过多,实属难理,而好善者又捐资以助不□。噫,善事也,善念也,忍湮没而不传乎,因勒石以永垂不朽云。”尽管没有记载此庙的年代,但是能看出丁村人对此庙十分重视,常修不辍,才使小庙保存至今日。

千手千眼庙与三义庙的形制基本相同,但比三义庙的规模要小。三开间,有前廊,青砖建造,硬山屋顶。在当心间金柱位置开门,两边开窗,门额为“严于视”,款识为“道光己酉秋月合庄立”。小庙内建佛台,曾供奉千手千眼菩萨泥塑像。千手千眼菩萨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为此所受香火很盛。正面左右有小八字墙,上有砖刻对联:“佛国虽空虚总要有终有始;香山未见得难以说有说无。”两根前檐柱上题有:“眼注一身看透糊涂肺腑;手运满臂点破愚昧心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