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千岁的青砖

寻找北京城:千年来的真实往事 作者:赵润田


一、一千岁的青砖

整个北京城,它的胡同忠实地反映着千年历史留下的印痕,它最初的原貌和后来的变迁,譬如河道变斜街、荒寺成杂院,都在那儿摆着,如一部砖瓦砌成的历史。因此,50年前,建筑学家梁思成对北京的评价是不必选择,全城保留。

这砖瓦砌成的历史原本是有模有样的,它们凝结着“天子脚下”的审美风范。它们是中国的、北方的、皇城的,含着帝都气象伫立在四季分明的北方土地上,满街绿槐,一庭花木,充满自信,拱卫着辉煌的大内皇宫。

五十多年间,我无数次走在胡同里。

北京的胡同有非常齐整的,西四北大街西侧一至八条、东四北大街东侧一至十四条、交道口南大街与南锣鼓巷之间从菊儿胡同到炒豆胡同的八条巷子,它们都俨如列阵般地伫立着,保持着从元代以来一直不变的尊严。(图1西城区某宅门内影壁和双侧屏门)

北京有不少区域的胡同是变化多端的,曲里拐弯,宽窄不一,让人摸不出规律。它们的形成一般是在明代以后,元代“八亩之宅”的规矩已破,或是受地理位置和住户财力的限制,因地制宜,随形就弯。(图2西城区西四北四条路某宅)

北京以往隙地很多,远非现在这样密不透风的样子,直到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北京城里还有许多成片的墓地,在1950年的地图上,宣武区有明确标称的“义地”16个,崇文区有22个,此外还有零散坟地。

除了阴宅和阳宅之间的很多隙地,街头巷尾也不乏闲散空地,旧时北京水洼、水沟、小河之多更是今天无法想象的,后来盖房的人们随意性极大,胡同的格局也就显得有些零乱了,这形成北京棋盘街区的一种补充,它们不是笔直宽敞、庄严整肃的,却为北京胡同增添了曲径通幽的味道,它们避免了北京出现一片营盘般的刻板,而补充了些许谜趣。这样的地方通常是最底层的平民居住区,北京风土人情最本色的东西,保留在那里。堂皇大宅不免像曹雪芹笔下的府第一样,不定什么时候就发生惊天变故,但寻常巷陌却总唱着千古不易的歌,北京世俗文化就隐在那些大小不一的胡同深处。(图3西进院的四合院示意图)

北京建筑的代表是四合院。东西南北,是为“四合”,这其实只是一个院子的布局,通常标准的四合院要有这么两套、三套院子组合而成,前后相通而又有门墙相隔,习惯上叫作“二进院”、“三进院”,有的四合院左右还有小院,叫“跨院”,有曼妙的月亮门相隔。按照“八亩之宅”的规模,四合院里还囊括着一个花园,在三进院的最后边或者跨院里。整个院落用游廊串联起来,院心里,种着北京人嗜好的绿植,他们讲究“天蓬鱼缸石榴树”,所谓“天蓬”,是春夏缀着紫花的藤萝或秋天垂下果实的葡萄架,遮了暴烈的阳光,添了眼前的风景。北京人和大自然亲密无间,养花、养鱼、养鸟,他们会享受,讲究享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他们不会白白放过,他们是乐天知命的一群。就算是寒门小户,也会在墙角窗下种上些菊花、草茉莉、江西腊、西番莲、喇叭花、指甲草、死不了、老来少。在家侍弄花草,出门提笼架鸟,这样的日子平平常常。

如果我们把有后院和花园的四合院界定为一种常态,那么,只有一进院子的小门小户是往“简化”缩略的情形,而规模宏大的王府则是组合了许多院子的超大规模的四合院,单元可以不断叠加,如此说来,大内皇宫也是一个四合院,只是一个字:“大”。

北京民宅中完整的四合院越来越少了。只有那些“腹心之地”中有着神秘住户的地方,原貌还保存得多些。譬如美术馆后街东侧的汪芝麻胡同、魏家胡同、什锦花园、西扬威胡同和山老胡同等。

手工时代,细节为王,北京老房的砖瓦,坚实细密,都是最宜于构出新奇细节的。用以制砖的黄土,选址选土,黏性很大,过筛过箩后加糯米汤才可使用。制坯时,则反复搅拌,与做面食的工夫无异,入窑烧出的砖,见棱见角,中间一条竖线,叩之声音清脆,上眼颜色深青。北京拆迁工地上,大堆大堆这样的青砖委弃在地,我一次次拿在手中抚摸它们,它们那砚台一般的质地,见证着手工时代工艺水平的高峰,见证着自秦以来中国窑砖对永恒的孜孜追求(图4、5古宅墙门刻花及砖匾)

爱北京而不爱每一块青砖是不可想象的!

正是这样的青砖,在匠人手里,以最基本的三种方式:“砌”、“磨”和“雕”,建构起整个辉煌的北京。

“砌”是盖房子最基本的方式。青砖到了工匠手里,可以摆弄出许多花样,让砖头组合成各种造型,具有不同风格的美感。(图6宣武区福儒里过街楼)

北京的四合院,外墙讲究的是“磨砖对缝”,砖要磨,磨出侧面的一定斜度,既可置存灰膏,又使整体墙面的砖缝细到最低程度。

“雕”是对青砖更精细的加工。北京房屋用砖雕最多的地方是檐下人们抬头可见的细部,尤其是门楼、屋脊。至于戗檐,则几乎是“必雕”的,秃秃一块方砖放在那儿,不大符合北京人讲“体面”的脾性。(图7、8东城区某院砖雕)

北京人家的门楼是美不胜收的,那是北京民居的“脸面”。人们把青砖的美感发挥到极致,走在胡同里是不难发现那些精美的砖雕,它们通常设置在门楼的下檐,复杂一些的有好几层,大多为吉祥图案,最简单的也要在檐下门垛上方一左一右设置两块。

除门楼外,砖雕还经常被使用在影壁、山墙等地方作为点缀。北京院落的影壁是从“风水”角度设置的,为的是保存院内的“气”不致外泄。是否有科学依据暂且不论,它使得院内的景象不会一览无余地暴露给外人。北京人讲体面的风尚在外人能看到的影壁上当然也要有所体现,在他们看来,影壁是仅次于门楼的“脸面”,他们要精心打扮自己的影壁,让人们从院前路过时赏心悦目,起码不致笑话。

通过北京砖雕,你能获取房屋主人的许多信息,经济状况怎样,审美水平如何,哪个时期的人,等等。讲究一些的房子,从檐下到屋脊,都有精心设置的砖雕,玲珑剔透,美不胜收,而又恰如其分。这样看来,砖雕已成为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饰物,是贫是富,是俗是雅,是机巧是冗拙,一目了然。(图9宅门前影壁砖雕)、(图10东四十二条某宅门外景)(图11民居碎砖头垒出的墙壁)

北京的民居我们平常不大好随意进去赏看,而那些庙宇却是很方便的,古老的牛街清真寺、法源寺、广济寺、广化寺、东岳庙、白云观、白塔寺等处,都是欣赏砖雕艺术的好地方。此外,一些教堂和民国年间的建筑,采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砖雕用在建筑主体的立面上,虽有繁文缛节之虞,但却是对砖雕艺术的一种充分展示,不可不看。譬如王府井教堂,前些年一直是“养在深闺”的,拆除它西面的房屋后,把教堂直接亮在街面上了,逛王府井的人老远就能看见它高耸的身姿。走近些,你会观赏到它的主体在许多细节上使用砖雕作装饰,所增添的美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美丽,引得逛街的人们愿意在这儿歇歇脚,换换心情,年轻人则到这儿来拍婚纱照,人和楼,都是风景。

我们的传统丢失了很多很多。一所宅院、一间房子,就是一个系统,如今要获得一处完整无损的观赏,已非易事。(图12王府井教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