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里红尘尽商贾

寻找北京城:千年来的真实往事 作者:赵润田


二、十里红尘尽商贾

有一句老话:“西单东四鼓楼前(前门)”,说北京最繁荣的商区属这四个地方。远道来北京的人,如果没有逛过这几个老商业区,仍会觉得是一种缺憾。

但这句话其实是不太科学的,它不包括王府井大街这个在近代最先崛起而繁荣百年、规模仅次于前门商区的名街,却把东四和鼓楼这两个“第二梯次”的商街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如果这句话所指的是北京近代商业,那么,另两个地方当年的影响要远胜于东四和鼓楼,那就是天桥和崇文门外大街。

北京近代商业崛起于清末民初,而更原始一些的商业以分布在四九城的庙会集市为标志,它们后来有的与时俱进,推演成近代商业中心,有的则是繁华归于平淡,仅存旧迹。

除去那些商业中心,北京还有许多“鸡毛小店”存于各处的街头巷尾,尽管大都已成民居,但其显然迥异的建筑风格和留存的细节,能让人恍然若闻前代歌笙,回味不已。相比之下,太红火的商区,譬如王府井大街,商业建筑更迭甚巨,现在几乎尽为“新颜”了。

所以,寻访北京商业的往日芳华,不能全靠一句简单的“西单东四鼓楼前”。

北京商业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

1.历史最久的古代集市与店铺互补经济状态;

2.近代大型商场与店铺互补经济状态;

3.当代商厦与超市并存经济状态。

我们这里寻找的是前两个状态下遗存到今天的旧迹,它们有的到现在仍有活力,还在担当着它们的商贸角色,而且以其古朴形态证明着北京的悠久和风采。《析津志》中记载,元代时钟楼前十字街西南角有米市、面市、羊市、马市、牛市、骆驼市和驴骡市,街口还有杂货,北面是柴草市,甚至还有让人惊愕的“人市”,这一地方,按元大都与现北京地图比对,大约为今天旧鼓楼大街西侧小市桥胡同以南地带,现在早已变成民居了。有的则只作为地名流传下来,它们是肉市、驴市(现改为“礼士胡同”)、缸瓦市、铺陈市、草市、刷子市、大市、榄杆市、羊市口、小市口、灯市口、珠市口、菜市口、磁器口、蒜市口、牛街、煤市街、粮食店、布巷子、果子巷、晓市大街,等等。这些地名说明,以往的老年间,那里曾是店铺和摊商较为集中、并以某种商品为“主打”的交易场所。(图1东城区地安门大街今景)

旧时北京是农业社会的首都,以城市的面目呈现,其实,它更像一个无比巨大的村落。只不过北京城里的集市比乡镇来得更多、更热闹、更频繁一些。

北京旧时寺观极多,数字惊人,有840多所。无论是佛是道,都与世俗生活渊源很深,它们不仅是做法事的地方,还是百姓聚群娱乐、贸易的场所,比较大的就形成庙会与庙市。(图2朝阳区东岳庙庙会)

庙会与庙市是两回事,有的地方,只有庙会而没有市,是一种文化娱乐场所,有的地方则借庙会聚拢人气的作用而形成了集市。20世纪30年代的北京,城区有庙会20处,郊区16处,它们有的每月都在一定时候开放,譬如东岳庙庙会,每月初一和十五开放;有的每年才开放一次,譬如白云观庙会,只有正月初一到十九,开放十八天半。而那些处在稠密居民区的大庙,附近街巷宽敞,天长日久,每天如此,才形成庙市。

进入现代社会以前,北京有很浓的乡土气息。皇宫之外,是一片静谧的民居,除了朝代更迭那样几百年一遇的事,百姓生活几乎亘古不变,没有现代大工业,所有的事差不多都围绕着过日子打转,人们乐趣在庙会、贸易在庙会,此外去处无多。清代身为朝廷重臣的大诗人王士祯,别人到他家去恐怕找不到他,只有特别熟的人才知道,老先生上报国寺庙会逛旧书摊去了,他有时甚至就留宿僧房。

庙会还吸引了外国来客,明人笔记《谈径》里记述都城隍庙灯市的热闹景象时,说他们“碧眼胡商,飘洋番容,腰缠百万,列肆高谈”。都城隍庙在今西长安街长话大楼后面,现余一殿,明代时候,那儿是全北京最大的一处庙会,以灯市著称。

我们现在可以寻访的庙会和庙市旧地有西城的护国寺、白云观和白塔寺,东城的隆福寺,宣武的厂甸火神庙和报国寺,崇文的花市火神庙和药王庙、朝阳的东岳庙、西南郊的妙峰山等。

清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为我们描述了清代北京庙市的概况:“都门庙市,朔望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逢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逢四则崇文门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则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多。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图3厂甸庙会)”

护国寺、隆福寺、花市火神庙和下斜街土地庙是传承时间最久、生意规模最大的庙市,整个明清两代,它们构成北京最繁华的商业风景。

护国寺在西四北大街、新街口南大街和地安门西大街的交接处稍北的一条胡同里,现在是比较清静的民居街道了,大庙也只剩一座大殿,但赫赫有名的人民剧场设在这条胡同里。下斜街土地庙也是红火过几百年的,旧时连庙后的空地上都是摊贩。下斜街离丰台较近,所以每逢庙市,花农推车挑担而来,弄得满街花香。这两处的商脉都没有传下来,唯有新街口和西四大街的繁荣还能让人想象当年的护国寺大集是怎样一番景象。

把商脉传得久远的是隆福寺、花市火神庙和南药王庙,隆福寺现在还有一条商街,在隆福大厦前面向东西两侧延伸,引得内行的姑娘们去淘漂亮时装。真要寻旧,你得到附近的小胡同里去,在那几个叫作“盐店大院”、“益茂大院”、“厂汇大院”的小巷里,几乎一步一拐弯,房屋老旧得很,让你想起一个词:“尘封”。有的房子没有人住,门窗还是老年间的式样,但看得出来,它们都曾有过往日芳华。雕花的前檐板、古旧的幌子钩,在“一线天”一般的斜阳下,默念着天宝旧事。(图4盐店大院)、(图5隆福寺街今景)花市火神庙大集是以庙市带起一个商区几百年不衰的古老商业神话,。

还有一个地方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西城白塔寺。作为庙宇,它太有名了,辽代古刹,恢宏超凡,但你可曾知道,几十年前,那里每月逢五逢六,共有六天大集,而且,买卖是做到庙院里去的!每逢正日子,庙里三进院子满是商摊,大殿、厢房的廊下人流熙攘,甚至就紧贴着白塔卖茶汤、凉粉和爆肚!白塔后面卖劈柴、鸽子和小鸟。整个庙里,还有好几个戏棚,唱着京评曲梆大鼓单弦,至于各样生活用品更不用说了。庙外,往西直到宫门口东岔胡同,都是商摊和估衣铺。

南药王庙在崇文区东晓市大街,这里的集市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这座庙是由明代大奸魏忠贤的生祠改建的,规模极大,从建庙开始,这里每月初一、十五就有庙会,清乾隆之后越发兴盛,带起了整个晓市大街的繁荣。成为北京最大的旧货和小商品集散地。辛亥革命后,药王庙每天都有集,三层大殿都被货摊环绕,晓市大街和西头大卖场,天不亮就开始有地摊做生意了,故曰“晓市”而非“小市”。丢了皇粮的旧日官宦和旗人,爱面子而又被生计所迫,不得不从家里拿出点旧东西来卖个三五块钱,天色不明恰可遮羞;而那些打鼓收破烂的,也好趁黑把残破物件当好货卖出。凡此种种,造成了“鬼市”的“繁荣”。但总有技高一筹的人,在“鬼市”上淘到真古玩一类的好东西,价又低,绝对是捡了便宜。

天一亮,鬼市便撤了,东、西晓市大街的沿街商铺该“下板”营业了。

这条街最多的是货栈、木器加工厂和百货商店,现在,这一地区最被人熟知的是元隆绸缎大厦和全世界最大的国际性珍珠交易市场——红桥市场。在元隆买绣品绸缎,在红桥市场买珍珠饰品和小商品,是许多海外客商和旅游团的重要课程。

这一商区,可谓晓市大街和药王庙集市的历史延续。

上千年间,北京的商业以庙市为“代言人”,充盈着乡土气息,原始而淳朴。此外,是散落在街巷里的小店,满足着京城百姓的不时之需。这样的局面,到清末终于开始改变了。

进入20世纪以后的很长时间里,集市在北京仍然存在着,它们不再按惯例开集只是近50年的事。护国寺、白塔寺,隆福寺,厂甸火神庙、报国寺,花市火神庙等地,是北京旧时最大的集市场所,它们以“轮流坐庄”的方式开集,总汇起来,北京每月有集的日子在八天以上。

19世纪末,封建王朝大厦将倾,康梁变法虽然归于失败,却敲响了农业社会终结的丧钟。

于是,北京近代商业沓沓而来的足音一天比一天迫近。

北京近代商业的空前发展阶段是在1902年到1930年之间,而其发韧标志是前门外廊房头条路北劝业场的建立和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的起步。

东安市场和王府井大街的兴起属于“无心插柳”,而劝业场的建造则是清政府有意为之。劝业场建在正阳门瓮城外的西河沿与廊房头条之间,地处繁华之境,成为一处非常引人注目的风景。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整顿东安门大街道路,拆除了两侧商棚,为安顿商家,将他们迁至王府井路东的清兵操场,由各家商户自行建店。于是,一种新的商业方式开始出现,聚集几十家各路商贸、娱乐业和服务业的大市场逐渐成型,因其靠近东安门,便称“东安市场”。最初,清政府和那些搭棚卖货的摊商都不曾料到,这开启了王府井商街的密匙。(图6、7王府井东安商场及百货大楼)

东安市场现在是一栋大厦,几与对面的百货大楼无异,在此之前,它的确是个“市场”而非“商场”,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市场并非一个东家,它是由许多商家扎堆在一起而形成集团效应;商场就不同了,它归一个号令统一经营,是“大一统”天下。现在,虽有商场出租部分场地给别人经营,但在基本面貌上,大一统的形式还是很明显的。

“改造”为“新”之前,东安市场分割成许多小店,一片平房,虽有连属却更像挤在一个码头而且不那么齐整的的船队。到那儿去逛,出此店进彼店,曲曲折折,横横竖竖,忽而又能看见一片蓝天,不熟悉的人如入迷宫。

这正是它在形成之初留下的痕迹。

东安市场的出现,打破了以往内城没有大型商业街区的状态,生意极为红火。

西单商场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最早的投资者是一位黄氏华侨,建成黄记惠德商场,生意甚好。接踵其后,附近东槐里胡同里洵贝勒府中的福麟将军亦在槐里胡同路南建了“福寿商场”,西单大街路东开始繁华起来。再后,又有三家商场在黄记商场南面建起,直到堂子胡同,也就是今天的华威商场位置上。这样,从南往北排起,依此是福德、玉德、厚德、惠德、福寿商场,亦称第一至第五商场。

近50年,这一带历经两次大规模重建,把原来的几个商场合为大一统,称为西单商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很长时间里,场外一直高悬董必武题写的名号,字从欧体化出,硬朗老辣,极见功底,后来不知为什么,这论声望、论书法都称极品的字匾不用了。

从20世纪30年代以后,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三足鼎力,撑起北京近代商业的天空,以无比的魅力为北京赢得享誉至今的光荣。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