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里河世俗生活全景(1)

寻找北京城:千年来的真实往事 作者:赵润田


三里河世俗生活全景图

正如其名,三里河在古代确曾是一条河道,而且,在它周围,聚集了许多民居、会馆、寺观、园林和市场,是北京南城的重要生活中心。如果沿着古河所流经的地方走一遭,你会感到,许许多多有意思的老房子藏在周围的胡同中,深深的民俗生活气息萦绕其间。

作为一条河流,三里河在元代是鼎盛时期。当时它属文明河的上游,之所以称“文明河”,大抵与邻近文明门(今文明门北)有关。

文明河是元大都向城外泄水的一条河道,起点在丽正门与文明门之间,这个地方至今犹称东河沿。

进入明代,文明河改称三里河。

也就是说,三里河的名称,从明初正式有了。

三里河一带成为居民聚集之地后,寺观、会馆以及市场也多了起来,晚清时已是北京民俗生活最周全、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北桥湾的桥

三里河中心地带是个十字路口,往北过北桥湾,通南北芦草园、草场一至十条以及别的胡同,往南过南桥湾,则是金鱼池、龙须沟等地方。北桥湾就像一个枢纽,以前,从广安门到广渠门的两广大街还未扩建的时候,三里河大街从南北桥湾之间横穿过去,是周围一带最热闹的地方,完全是自然形成的社区中心。

凡能够热闹起来的地方必有地理优势,北桥湾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桥。有了桥,变无路为通途,四面八方的人都向这儿靠拢,人气儿就有了。但今天的人们看不到桥了,当年的桥已经被埋在地下。早先,则不但有桥,有水,桥畔还有大庙,称铁山寺,寺里还有清代建桥纪念碑呢!这水,就是自元朝就有的三里河。

桥在2001年扩建马路时被民工挖到了。老路北侧,离地面大约一丈深的地方,桥洞、桥面都露出来一角,里面还有水在流着。20世纪50年代修路时,曾把河改成地下污水线路,现在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条砖石砌成的污水线。

没多少惊人的地方,桥远没有全露出来。但这总算让我了结了一份心愿——因为我就是在这一带长大的,以前总听老人们说起这座桥,但从未亲眼得见,遗憾了好几十年,在铁山寺里见过碑,对那座桥的模样全凭想象。前几年我有时在北桥湾买报纸,站在路边还总揣摩这一代的古风,心下觉得很是受用。

北桥湾的桥发掘出来了,当初,它身下是一湾清水,为周围增添了风景;后来,河变成了污水沟,人们索性让河道当了下水道,把桥也一同埋在地下了。(图1三里河某院内的石刻佛像、图2三里河世俗生活照)

三里河大街

北桥湾南口就是三里河大街了,百货商店、饭馆、电话局、邮局、银行、果品糕点铺、黑白铁铺、药铺、会馆、茶馆、理发馆以至棺材铺,都排在与南北桥湾交叉点的两边。(图3三里河161好内门楼砖雕、图4三里河大街路北老药铺)路北的铁山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改成粮店了,山门和庭院里的房子都很好,纪念重修三里河桥的大石碑就立在院里。寺的对面,是个现在早已成为历史的棺材铺,出于好奇,小的时候,我竟然还去里面玩过。铺面宽敞,门前好几级台阶,挺高。铺里摆满了棺材,黑的、棕的、白茬的,排得整整齐齐。“文化大革命”前的一两年,那里还新添了水泥棺材。

这个棺材铺旧时不叫棺材铺,称“德昌桅厂”。之所以称“桅厂”,是有其缘故的:明清时南北运河漕运船舶需要大量杉木做桅杆,朝廷不许民间以杉木制做棺材,而我国北方土葬传统却讲究“杉木十三圆”,也就是棺木的左右各用三根,上盖儿四根,棺底三根,这样制成的棺木,从前面看正好是十三个木芯,“十三圆”是也。既要满足这种需要,又不能明着与官府对着干,于是,棺材铺变通称为“桅厂”,这种隐语其实比直截了当地说“棺材铺”更委婉一些,以后就延续下来。

1927年4月,奉系军阀张作霖绞杀了共产党人李大钊,其后,装敛烈士的棺木就是在德昌桅厂办的。大钊先生就义后,他的弟弟来到德昌桅厂选棺木,当时,掌柜听说是给李大钊先生办后事,想起店里一直存放的了一只特别厚实的柏木棺,这具棺木,因为原料非常粗壮,工匠不舍得刮薄,制成后显得有些笨拙,因此,图漂亮的客户不会看上它。掌柜推荐了这具棺木,大钊先生的弟弟看后很满意,出于对大钊烈士的景仰,掌柜只收了很少的料钱,先用二十多斤松香和几斤桐油涂了里子,为了防潮,又用十多斤大漆掺碎石渣刷外面,先后上了五道大漆。收拾好后,以二十八人十六杠抬至寄放大钊遗体的宣武门外长椿寺,装敛停当又抬往浙寺停放灵柩,后安葬到西山万安公墓。浙寺当时就在如今的宣武医院的范围里,是一座很大的庙,前几年还能找到一些旧房子,医院盖完新楼后,这座庙便踪迹全无了。好在长椿寺还在。2002年夏,长椿街南端打通,原来把长椿寺团团围住的杂乱平房都拆了,这座遍体鳞伤的古寺才得显山露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