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讲 技术与艺术(4)

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 作者:尉陈


承重墙结构(见图3)一般由砖石砌造而成,此种建筑之墙体除维护功能以外,还要负责承受与传递建筑物的全部荷载。

而中国古代的木建筑则属世界上成熟较早的框架体系(见图4),它的建造即是采用先制作一个框架(骨架),然后再挂上外皮的方式。此种建筑物的全部重量皆由其框架来承受,而墙体仅起维护作用,并不承重,故中国北方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说,这个谚语生动道出了框架体系的特点。

C. 建筑施工

只有通过施工,我们才能把空间创意变为现实,没有施工,一切方案设计都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

所以说,施工的可行性非常重要,这就涉及施工技术问题。传说中的古代名匠鲁班[. 正史中并无此人,系中国民间对公元前5世纪的鲁国名匠公输般(攻城云梯和滑翔机的发明者)进行神化而演绎出来的虚构人物,被中国民间视为高超技艺的象征。]曾巧妙地解决过许多建筑施工中的难题,如那则流传甚广的“土堆亭”故事,对我们今天探索建筑施工的可行性仍具启发意义:

话说古时候有一位国王,突然心血来潮要造一座石亭子,且规定亭顶必须用整块巨石凿成,下面的四根柱子也必须用石柱。一位匠人承建了这一工程。他将四根石柱子和一个石亭顶分别加工好后,亭顶如何安放到四根立柱上成了一个大难题。我们知道,古代没有起重设备,重达几十吨的巨石亭顶要靠人工装在几米高的柱子上是不可想象的。验收之期渐近,这位匠人还未想出办法,急坏了。这时忽然来了传说中的鲁班,他隐姓埋名,扮为渔夫,与这位借酒浇愁的匠人对饮。酒至半酣,匠人外出解手,鲁班将盆中的米饭全部扣在了饭桌上,又在饭坨上竖直插入四根筷子,上覆一个碗,如此“恶作剧”一番之后扬长而去。匠人回来后见此勃然大怒,继而恍然大悟。他火速赶往施工现场,命人运土将四根立柱埋起来,直堆成一座土山,然后将石头亭顶沿山坡推至立柱的上方,待亭顶与石柱对位衔接后,再将埋石柱的土挖掉,一个石亭子便出来了……

这个故事使我们了解到古代建筑施工的一种巧妙方法,虽然今非昔比,但其变换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却永不过时,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此外,施工时的人力资源调配也是一门大学问,这涉及施工组织问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位将军戎马一生、积平生之心得总结出一套人力资源调配的“歪理”来。他说人若按智商可分为聪明人和笨人,若按行为习惯则可分为勤快人和懒人,那么,假如一个人很聪明但懒,这人或许适合做统帅、一把手;假如一个人既聪明又勤快,也许他是块做军师、参谋长的材料;而一个人要是既笨又懒,那也不要紧,他可以做士兵,服从命令、指哪儿打哪儿就是了;最可怕的就是既笨又勤快的人,将军认为有这样的人在身边不啻为一场灾难,因为他只能添乱……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但也很形象地说明了人力资源调配问题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在进行施工组织时必须要加以注意,尽量做到优化配置,使人尽其才。

最后,我们再引述一则甘·雅各布博士所讲过的真实的故事。一个世纪之前,一位法国的工程师问他的学生:“什么是矿坑中最宝贵的东西?”在学生们列举了各式各样的矿物之后,他修正他们说:“矿坑中最宝贵的是矿工。”这点我十分同意,因为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谁,无论农民工还是住户,他的生命都是无价的,生命的价值远超一切物质财产之上,需要我们无条件地加以尊重和保护。也只有确立起这种对人类生命的观点,“安全生产”、“放心工程”才不致沦为空洞的口号。这是建筑施工的重中之重。ie承认自己笨的勤快人en人物u的土挖掉,一个石亭便出来了。ong,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