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讲 史前时代:女性与建筑(2)

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 作者:尉陈


陕西半坡文化遗址的发掘最终证实了人类原始建筑的“类洞穴”形制,但一直以来都有人相信,中国人最早的建筑物乃是神话传说中的圣王 —— 有巢氏仿照鸟类的巢居,用木构架建成的,后来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出土也大体证实了此说。原始建筑类型的丰富性由此可见。大体说来,原始建筑分为“巢居”和“穴居”两种主要建筑类型[. 此外,还有一种所谓“庐居”,近似帐篷,系游牧民族所发明的一种临时性建筑。]。对于这两种原始的建筑类型,《礼记》中有“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的记载 —— 这里所谓的“营窟”就是穴居,“橧巢”则为巢居 —— 反映出不同季节的气候、气温对原始构筑方式的制约。而《孟子》则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尧之时……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就是说在上古时代,人们在地势低洼而潮湿的地段作巢居,在地势高亢而干燥的地段作穴居,这又说明原始建筑方式除了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制于居住环境地段的高低干湿。证之于今日云南省的傣家竹楼和陕北高原上的窑洞这两种原始建筑的活化石,可知此说不缪。

私有制产生之前,旧石器时代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天然穴居生活虽然蒙昧,却也安逸,而自从人类作别岩洞、文明开化之后却几乎没得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人却异化得比野兽还要野兽,同类相残,数千年来征战不休。所以人类对于自己的原乡—— 洞穴的怀念几乎是本能的。

除了岩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还有另一种原乡,巧得很,其形式也同样表现为洞穴。著名学者赵鑫珊先生指出[. 参见赵鑫珊:《建筑是首哲理诗》,14~15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母亲的子宫便是一个洞穴”,“子宫是所有人的第一间卧室”,我们可以据此联想到老子的典型的女性主义哲学—— 道家思想,老子不仅为我们论述了建筑的空间与实体之间的关系,还把宇宙天地的根源比喻为“玄牝之门”(“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见《老子·第六章》)。这更进一步挑明了“无中生有”的道理……而无论是空间、“无”还是“玄牝”,都向我们强烈地暗示着原始建筑和曾一度盛行于上古某时期(当为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女性生殖崇拜之间的内在关联。众所周知,建筑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物质体现,如埃里希·诺伊曼在其《大母神 —— 原型分析》中便明确指出,人类的建筑都是“洞穴的延伸”[. 参见胡志毅:《世界艺术史·建筑卷》,8页,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帐篷、居室、储藏室、圣殿……概莫能外,而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女性的一种象征或隐喻,反映出早期人类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对于生命和繁殖的崇拜。

可见,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历史意义上的“原乡”还是生理意义上的“原乡”,都是以洞穴的形式出现的,以致最终形成一种“洞穴情结”,深深地镌刻在了后世人们的意识深处,成为人类的一种集体潜意识。据1987年世界民意测试研究所对800万美国人的调查,许多濒死复生的人追述,在临近死亡时,他们的朦胧意识也就是进入一个洞穴中:

他们觉得自己被一股强力的旋风吸进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口,并在黑洞里飞速向前冲去。同时觉得自己的身体被牵拉、挤压……洞里不时出现嘈杂的音响……这时,他们的心情更加平静。

……黑洞尽头隐隐约约闪烁着一束光线,当他们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情……(见余秋雨先生《白莲洞》)

可见,走向文明的人类,至今深层意识中还埋藏着一个洞穴的图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